这位美国女作家说:濒死者最后关头祈祷的是“谢谢你”
武夷山 编译
Annie Dillard(1945- )是美国作家、诗人和博物学者,早在1975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她写过一篇冬至日感悟的妙文,收入她1974年出版的文集Pilgrim at Tinker Creek,此文后来又收入她2016年出版的文集The Abundance: Narrative Essays Old and New(丰盈:新旧叙事散文选)。下面翻译这篇文章中的两段话:
世上不存在确定无疑的东西。哦,你有一些需求,这是确定无疑的:你的需求在最严格的保修承诺下是绝对确定无疑的,用最朴实、最真切的话来表达:你需要敲门、寻求、询问(博主注:原文是knock,seek,ask,三个词都是k音结尾,但我无法在翻译中表达出这个音韵细节)。不过你得仔细读一读保修书上的小字,“并非世界赐予了什么,我就要赐予你什么”(博主注:这是《圣经》里的一句话)。这就是难点所在。如果你能抓住它,那它也能抓住你,把你往高处提,让你飘起来,让你胜任任何挑战,但你有朝一日会回归,因为你总是要回归的,那时你已经以你预想不到的方式转变成另一个样子……。你是否曾以为,在你被抓住之前,你所需要的是生命?你是否曾以为,你能护持你的生命,或其他任何你珍爱的东西?……你看到,你自己的精神需求总能得到满足,只要你提出过要求,你还了解到,令人震惊的保证条件居然也能兑现。你看见各种造物死去,你知道你也会死去。终有一日你突然悟到,你不可以将生命作为需求对象。这是显而易见的。然后,你安然离去……
我觉得,濒死者最后关头祈祷的不是“请(不要让我离开)”,而是“谢谢你”,就像客人在门口向主人告别一样……宇宙不是以玩笑方式造就的,而是很严肃地造就的,是以不可理解的认真程度造就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神圣、神速的伟力造就的。这一点无可改变,只能忽视它,或正视它。然后你就能做到无畏地行走,吃你该吃的,走到哪里都播下种子,好比行旅中的僧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多么脆弱无助,他也不能从忘却死亡的芸芸众生中获得慰藉,他将自己宏伟有力的愿景随身携带于身穿的短袍中,好比一块未熄灭的煤,没有熊熊燃烧,也不能让他暖和起来,但他永远不会与之分离。
原文出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701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