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这是《科技日报》记者1999年对一次座谈会的报道。报道中提到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文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戢守志老师和我共同审校的。
科学不仅仅是公式——一项科学教育标准引出教改话题
□本报记者 王绯
本世纪初,我国逐步实现了从四书五经的科举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的转变,那是一次教育内容的转变;世纪末,我们的教育又面临着一次大的冲击,即教育方法的变革。今年年初,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引起了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关注。3月18日,科技部召集专家就科学教育问题进行了座谈。
1985年,美国开始了一项改革科学教育的国家计划。这一年恰逢哈雷彗星飞临地球,于是计划的发起者们巧妙地把这一计划命名为2061计划,希望从这一年开始上学读书的孩子 在哈雷彗星2061年再度光临地球之前就可以享受到这项改革的全部成果。1989年,该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正式发表。报告除规定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不同年龄段应当学习的知识外,还大量阐述了一些原则,如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学生们需要很多机会参与诸如搜集证据、观察现象、会见记者、使用仪器等活动;培养提出疑问的习惯;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等等。1995年,美国教育系统又规划出把上述构想变成现实所应采取的具体实施方案,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
就在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这个标准的草案时,我驻美大使馆科技处武夷山先生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部很重要的资料,立即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评介文章,并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后经多方努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文版得以在国内正式出版,武夷山先生担任了该书的审校工作。座谈会上,这位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任职的研究员谈了他在翻译出版这本书过程中的几点感触,一是科学教育的方法太重要了,我们要尽快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二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不可分割;三是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精神的传授与普及要远远重要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认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死的知识也许很快就会过时,而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则能使学生一生受益。该书集美国教育改革38年经验之大成,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以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525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