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百位顶尖创新者谈工程与未来 精选

已有 4937 次阅读 2020-7-18 07:59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百位顶尖创新者谈工程与未来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7月16日《中国科学报》)


进步之产生,得益于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意关联起来、反复试验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布朗明白,进步不仅需要发挥理性的功能,还关涉美、艺术和非理性的要素。


2019年8月,美国飞马座图书公司出版了John Browne(约翰·布朗)的著作,Make,Think,Imagine:Engineering the Future of Civilization(本文作者译为“制造、思考、想象:通过工程技术开创未来文明)。

作者布朗的经历颇为丰富。他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学士学位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5~2007年期间,他担任英国石油公司(BP)的首席执行官,在任上,他努力使BP成为环保意识较强的企业。他还是美国英特尔公司、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英国泰特美术馆等多家著名科技或艺术机构的董事会成员。他亦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曾任皇家工程院院长,至今仍是英国上议院的中立议员。他还是华为英国公司董事会的董事长。

为写作此书,布朗访谈了约100位专家,他称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创新者”,其中多数人是他原先曾共过事或见过面的。

有些访谈对象大名鼎鼎,如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和领导私营公司从事基因组测序的克莱格·文特尔;很多访谈对象在商界或学界身居要职;所有访谈对象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包括考古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哲学、理论物理学、机器人学、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无人驾驶汽车等)成就卓著。

本书开篇的一章先讨论“进步”。进步之产生,得益于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意关联起来、反复试验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布朗明白,进步不仅需要发挥理性的功能,还关涉美、艺术和非理性的要素。

他注意到,即使是非技术性的进步也离不开工程,例如,民权运动需要话筒和广播来放大其呼声。布朗强调,一定要在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之间保持平衡。“创新者必须努力了解社会的希望、需求和恐惧是什么。”

由于进步的核心是制作物件,布朗在接下来的一章讨论的是“制造”,从石器时代的工具一直说到3D打印。本章涉及了众多主题:定制钟表、大规模生产、装配线、工业机器人、不断增强的自动化、大规模定制、开源软件的作用,等等。布朗说,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还是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和交通,都离不开物理工程方面的创新。

《思考》这一章讨论的是帮助人们思考的机器: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机”、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机、微处理芯片、量子计算、个人计算机、云计算、神经网络算法和深度学习,等等。布朗说,请别忘了,钢笔也是帮助人们思考的工具,这玩意儿既可靠又便宜。

接下来几章的标题是《联系》《建造》《供能》《移动》《防御》和《生存》,分别讨论了通信领域的网络和创新;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能源与气候变化;交通;军事国防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事物,从火药、核弹、精密时计到卫星、网络安全和机器人;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进步。

最后一章是《想象》,讨论了一些最为雄心勃勃的工程项目,如探索物质基本规律的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人们在绘制大脑图谱和增强智力方面的尝试;高级人工智能;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等等。

有一位被采访者说,有些本该归功于工程师的成就,往往被安在科学家的头上。布朗提醒读者:创新可能产生预料不到的后果,因此,工程师有义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理解工程产品的用户有什么优点、缺点以及有什么需求。

与创新主题的其他通俗读物相比,本书的思考更为严肃、分析得更透彻、启发性更强、论述更全面、前期研究做得更踏实(本书的尾注就超过50页的篇幅)。


《中国科学报》 (2020-07-16 第7版 书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42484.html

上一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伴我成长
下一篇:评一次香山会议的选题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23 尤明庆 范振英 许培扬 黄永义 李毅伟 贾玉玺 吴斌 彭振华 雒运强 杨正瓴 郑永军 白冰 周忠浩 晏成和 强涛 徐耀 杨悦奉 彭真明 史晓雷 王宏琳 曾杰 杨金波 刘世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