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培养“王子” 精选
2019-10-16 10:04
阅读:6358

培养“王子”

武夷山

 

2004年,荷兰科学计量学家van Raan提出科学中的“睡美人现象”(Sleeping Beauties),指的是有些文献在发表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未获得任何引用或被引次数很低,仿佛睡美人在沉睡,而后突然高被引,就像被唤醒一样。那么,对于唤醒睡美人做出重大贡献的施引文献就称为“王子文献”。

 

2015年8月6日,我想到了培养“王子”的问题,并在邮件上与同事交流了以下设想:

 

我们正在探索,科技情报人员能否识别潜在睡美人文献并加以推荐,但这条路未必能走通。当然,我们还得继续探索这条路。退而求其次,可探索另一条路,即“培养”王子(或曰王子型引用者),推动“王子身份的确认”。

等我们识别出了足够多的王子文献后,就可建立王子文献作者的数据库。然后,可向他们发放问卷(本所XX已经在小范围内尝试做这个事,但其目的与我现在所述的目的不一样),同时向对照组(比如与王子同机构且与王子合著过论文的另一科学家)发问卷,可以问各种问题:他们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读文献?喜欢按刊逐篇浏览还是进行文献检索后只读检索出的相关论文?喜欢写综述文章还是原创论文?引用时是否介意被引用者本人的身份高低和其所在单位的名气大小?等等。看看这些王子型引用者是否有不同于对照组的共同行为模式。如果有,我们写文章将这些模式宣示出来,则愿意做王子型引用者的学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模式向我们介绍的王子模式上靠。这样,我们就实质上为培养“王子”做出了间接贡献。有了更多的王子,具备睡美人潜质的论文就更可能被较早地唤醒,这对于科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将有关规律摸清后,据此规律去规范、影响人的行为,是一种作用模式;有时候,相关研究尚未深入到把握了规律的程度,或者在相关研究主题上不一定存在规律,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半成品也能引导人的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尚不太注意第二种影响行为的路径。

 

我的上述想法,在我主持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论文零被引的时间演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研究”中来不及实现,该项目已结项。现在我将此想法公布出来,不管谁有兴趣利用这个思路去做文章,我都欢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20212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