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培云的认识:天堂不死,地狱不止(外一则)
武夷山
新星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熊培云(1973年生)的著作《西风东土》,该书是他访问、考察、观察、思考日本的结果。下面摘录某些段落(不是逐字逐句抄,略去了个别文字)。
该书第10页:
我和加藤贯一曾经交流过这个问题。如果说中国仍保留着人治社会的特征(有大量的官员),美国是法治社会(有大量的律师),那么日本就是“(空)气的社会”(每个人都是空气,每个人都参与对他人的治理)。这种空气会驯化人,使人人显得有教养,但也会像“村八分”一样令人压抑。
博主注:“村八分”意思是:村民在“冠、婚、丧、盖房、火灾、疾病、水灾、旅行、生育、忌辰”十项活动中,如果有8项准则不能遵守并难与其他村民合作,村内所有人家都会与其绝交。
P11:
中国是强国家-弱社会-强个人(政治权利之外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由过度”),日本是弱国家-强社会(和平宪法剥夺了国家的宣战权)-弱个人(集团社会下生活的个人“责任过度”)。
P23:
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我发了一条微信:
那些手握刀枪的人,幻想着浮着异教徒的血浮上天堂。没有诱惑,就没有伤害。天堂不死,地狱不止。(博主评:极其深刻的认识。)
据必应网典:
熊培云,新闻工作者。《南风窗》驻欧洲记者(主笔)。《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东方早报》专栏作家及社论作者。其文字自由、明辨、宽容、温暖,近年来在《南风窗》、《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亚洲周刊》、《信报月刊》、《凤凰周刊》、《散文》等海内外知名华文媒体发表评论、随笔千余篇。2005年和2007年,以其理性且有情怀的思想、温和而向上的力量两次入选世纪中国网友“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中国与世界。
“常”的神圣意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出版彭运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的《中国文化沉思集》,此书内容都是短小的哲思和感悟,很有趣。
P113
北京方言把“你”和“们”熔铸成了“您”,以作为对他人的敬称。用您称一个人,其实是把对方说成是一群人。
博主:北京话对他的敬称是“怹”(念tan,第一声),倒也可以采用彭运生对“您”的起源同样的解释。不过,作者说,只有像中国这样重视群体,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未必对了,其他一些语言中也有“您”和“你们”是同一个词的现象,如法语的vous,俄语也是如此。
P116
“常”在《道德经》的时代的意思,是今天的“不平常”。《道德经》时代的“常”有神圣意味。
博主:规律必然是“常”,所以,“常”这个含义具有神圣意味,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英语的law具有法律和规律的意思,法律不能老是变(常的反面),规律也不能老是变,而法律和规律都具有神圣意味。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人敬畏,就是因为二者都是“常”的象征,星空是自然规律的象征,道德律是人文社会科学规律的一个代表。
P123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种语言越是简洁,与之对应的文字就越是繁难,一种语言越是繁难,与之对应的文字就越是简洁。汉语汉字属于前者,英语英文属于后者。
P125
“君子以自强不息”中的“以”指的是“所以”。
P223
爱听负面新闻,其实是因为人们不爱听正面新闻,正面新闻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种种缺陷。
博主:而名人(甚至是偶像)都具有那么多负面的东西,我们顿时觉得自己也高大了起来。
P231
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在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一个人在人前夸奖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那是因为他对自己绝望了。
人们谈论自己祖宗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如此。
博主:这样一种类比似的解释不一定对,但有趣。
P243
我们需要知己,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一些优秀的东西值得被别人知道。
博主:不一定,人是特别需要交流的动物,没有优秀的东西也需要交流,也需要闺蜜知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