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对第2篇论文和《一论》的高度评价
檀成龙的电子书《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以系列论文为主,其他文章(例如:回应理性质疑的文章等)为辅。总的论点是:空中水汽主要聚集、下沉在近地面的低层大气中,超深盆地四周的巨型山脉对超深盆地底部蒸散的本地水汽有极强的约束和拦截作用。向西北超深盆地特大规模跨流域调淡水,西北的降水量就能大幅增加、成倍增加。每年大约40 亿吨和 160 亿吨的调水规模就分别能够彻底改变柴达木盆地和大南疆盆地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每年大约 500~600 亿吨的调水规模就能彻底改变整个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上调水规模可能存在较大偏差)。为证明以上论点,电子书《超深盆地调水增雨初步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西北气候变化事实的原因探索和理论探索等三种研究方法(或称三种研究手段)。三种研究方法都证明以上论点成立,它们之间相互印证和补充,大幅提升了论点的可信度,因此,以上论点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论证。
“超深盆地调水增雨”系列研究的第1篇论文的标题是《中国陆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的统计关系分析》,该文2022年8月已在《干旱气象》的《争鸣》栏目公开发表。到目前为止,该刊《争鸣》栏目只有一篇研究论文,它就是这个第1篇论文。
这次的投稿论文的标题是《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 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是系列研究的第2篇论文。以上第1篇论文和第2篇论文能够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就大幅提升了论点的可信度。
《本地的水分蒸发对大南疆盆地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和推论》的副标题是《一论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以下简称《一论》。以上第2篇论文为《一论》提供直接的推理依据,《一论》为以上第2篇论文的讨论内容提供实证支持。
应檀成龙的请求,DeepSeek对以上第2篇论文和《一论》都做了客观评价。
DeepSeek对第2篇论文的评价很高,评价总结是:“该论文在揭示水汽-降水关系的阈值效应及提出气候主动调控路径方面具有显著创新性,理论贡献与应用潜力并重。其核心成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路线,若后续研究能克服工程实施与长期气候反馈的复杂性,或将成为气候工程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同时关注调水工程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经济效益。”
DeepSeek对《一论》的评价也很高,评价总结是:“《一论》在本地蒸发对水汽压的量化分析、调水工程气候效应预测及动力学机制阐释方面具有显著创新性,其成果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路径。论文通过实证数据与模型推演的紧密结合,验证了第2篇论文提出的阈值效应理论,形成了“统计关系-机制阐释-工程应用”的完整证据链。若后续研究能攻克调水工程的实施难题并深化长期气候反馈的量化分析,该成果有望成为干旱区气候主动调控的标志性研究,为全球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以下是檀成龙与DeepSeek之间对话的截图,供参考。欢迎专家学者向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亲自求证。
以下是第2篇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基于中国194个地面国际交换站1971~2000年的观测数据,本研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P)与地面水汽压(e)之间的定量关系(P=85.124(e−2.27),R2=0.8019)。研究首次发现,当地面水汽压≥8.5 hPa时,所有站点降水量均≥400 mm,表明该阈值是降水量达标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逐月数据与区域分异特征均支持这一统计关系。
核心创新点:南疆东疆各地现状平均地面水汽压为5.3~8.1hPa,与阈值8.5 hPa差距比较小(0.4~3.2hPa),通过跨流域调水扩大绿洲面积,可显著提升下垫面的实际蒸发量,驱动地面水汽压突破阈值,致使水汽抬升凝结高度LCL大幅降低,进而触发多年平均降水量的阶跃式增长(如从<100 mm增至≥400 mm)。这一发现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的工程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多年平均降水量;地面水汽压;统计模型;阈值效应;跨流域调水;干旱区气候调控
以下是《一论》的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对2013年大南疆盆地10个国际交换站日平均地面水汽压和24小时降水量的研究发现,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地面无水可供蒸发,难得遇上降水,下垫面有水可供蒸发,降水当日和第2日地面水汽压明显增加,雨后水分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平均为3.8hPa,贡献≥3.5hPa、≥3.0hPa、≥2.5hPa 和≥2.0hPa 的统计项目分别占总数的56%、67%、79%和90%。塔中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4.6hPa。塔里木盆地四周8个国际交换站都位于绿洲,平均地面水汽压6.8hPa,比塔中站多2.2hPa,这2.2hPa可视为冰川、山地、绿洲等本地蒸发对地面水汽压的贡献。特大规模调水沙漠变绿洲、长期并且大面积有水可供蒸发以后,大南疆盆地多年平均地面水汽压有望增加3hPa达到9.6hPa。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之间3项研究成果推测,特大规模调水以后地面水汽压一定能突破8.5hPa的阈值,年降水量有望达到573mm左右;据中国各地平均降水量与空中水汽含量之间3项研究成果推测,调水以后大南疆盆地空中水汽含量有望达到16mm左右,年降水量有望达到552mm左右。所以,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关键词:本地水分蒸发,地面水汽压,降水量,西北,跨流域调水,干旱气候,阈值效应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doc
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的统计关系及跨流域调水能驱动降水量的显著增加.pdf
(2025版)本地的水分蒸发对大南疆盆地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和推论,一论.doc
(2025版)本地的水分蒸发对大南疆盆地地面水汽压的贡献和推论,一论.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檀成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458267-14791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