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中意的工作:做好定位,理清能力
——IPCC团队:郑德生 胡帮勋 史创 陈庚
TO IPCC的崽崽们:
研究生的日子就像年轮,一圈一圈地转,每一圈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也是一个新冒险的开始。
转眼间,研二的兄弟姐妹们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找实习了。基础知识得补,LeetCode得刷,大家都在卷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快。不得不说,计算机这行真是“卷”出了新高度,人才济济,大厂和热门岗位的竞争简直比双十一抢购还激烈。准博士研究生们,那更是“卷”出了高度,“卷”出了风格,还没入学,就达到了毕业的高度。
最近大模型一火,前端的朋友们就有点“瑟瑟发抖”了,因为找工作更难了!所以啊,不仅能力得跟上,还得有点拿得出手的代表性成果,不然简历都容易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听好了!咱们今天来聊点干货,顺便带点幽默,能让你们在卷的同时也能笑出声来~
1.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别光盯着起薪中的那点“小钱钱”,需要眼光放长远点,看看3-5年后哪个岗位能让你“起飞”。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这些“黑科技”正在疯狂改造世界,这些改变就让传统测试和前端的小伙伴们已经开始欲哭无泪了。所以,选个有成长空间的单位和岗位,比眼前的“高薪”香多了!如,看看杭州六小龙,深圳垂直细分领域很好的公司,DeepSeek也可以告诉你。
2. 擅长≠兴趣,但两者结合就是“天选之子”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有些事情我们做得得心应手,却难以激发起内心的热情;而另一些让我们心潮澎湃的领域,却又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擅长但不感兴趣,感兴趣但不擅长"的矛盾,恰似人生的一道选择题。很多同学在面对这种选择时,是否更多是从“薪资”为出发点呢?毕竟,薪资水平往往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这使得不少人在权衡兴趣与擅长时,最终选择了更实际的经济回报。然而,这样的选择是否真的能带来长久的满足感和职业成就感,仍然值得深思。
举个栗子:小明有一副天赐的好嗓子,大家都夸他是“人间百灵鸟”,但他心里却只想着上篮球场打球赛。唱歌对他来说就像“打工”,而篮球才是他的“真爱”。哪怕在球场上被虐成渣,他也乐此不疲,因为那里才是他的快乐星球。
所以,擅长是用最少的时间干最漂亮的活儿,兴趣是心甘情愿熬夜也要搞的事情。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那你就是“天选打工人”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是把擅长但不感兴趣的事情变得感兴趣容易,还是把感兴趣但不擅长的事情变得擅长更加容易了。简单来说,就是“变得感兴趣”和“变得擅长”哪一个更容易?如果能想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自己规划的发展路线就已经很清晰了。
3. 别被地理位置“封印”了,平台才是王道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别让地理位置限制了你的野心。北上广深的机会更多,偏远地区也有可能藏着宝藏单位。平台比地点更重要,选对了平台,哪怕你在“深山老林”也能发光发热!(当然,Wi-Fi也得给力哈~)
4. 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
做好定位,理清能力。别急着往前冲,先问问自己:
我擅长啥?我喜欢啥?我能干啥?对方需要啥?中意的单位、职位对学校或学历有什么要求?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你的方向自然就清晰了。不然,卷了半天,发现自己卷错了方向,那可就尴尬了,所以说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比如,你心里有个“后端开发+大厂”的梦想,那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实现它~
(1)抱紧师兄师姐的大腿
想进大厂搞后端?别急着埋头苦干,先去找找团队里那些已经毕业的“大神”师兄师姐取取经。他们可是活生生的“攻略书”啊,去问问他们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实习机会、招聘流程啥的,绝对比你自己瞎琢磨高效多了!抱大腿要趁早,晚了可能就被别人抱走了~
(2) 脑补一下未来的自己,弥补差距(建议可以从做一个自己的简历入手?简历可以量化的看到自己有啥、自己想做啥、自己还差啥)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已经在大厂搞后端了:代码写得飞起,bug修得贼快,同事们都对你竖起大拇指……但等等!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还有点“虚”?比如并发处理不太行,数据库优化有点懵?别慌,这就是你的“短板清单”了。脑补完了,赶紧回去补课吧!
(3) 理清目标,缺啥补啥,别当“全能战士”,要学会扬长避短,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别想着啥都学,啥都补,那样只会把自己累成“卷心菜”。理清目标,看看自己到底缺啥,然后有针对性地补起来。比如,数据库不行就猛攻MySQL,网络协议不懂就死磕TCP/IP。记住,你不是超人,不需要样样精通,但关键技能(擅长的能力)一定要稳!
如果你已经搞清楚了前面的“攻略”,那咱们就来聊聊面试这个“终极关卡”吧!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面试官们就像看未来之星一样期待、盼望着你,但他们也得先看看你现在的能力是不是“闪闪发光”。怎么评定呢?咱们从几个方面来唠唠~
1. 实际项目经验:从“纸上谈兵”到“真刀实枪”
研究生阶段,咱们可能更多是在“纸上谈兵”,理论学得飞起,但实际项目经验却少得可怜。实际项目和开源项目或个人Project的区别在于,前者的问题来自真实的客户需求,简单、棘手又难搞,而后者可能是你自己“脑补”出来的,容易走偏到追求技术的“高大上”。所以,如果你有实际项目经验,那绝对是加分项!
2. 实习经历:从“打酱油”到“真枪实弹”
实习经历也很重要,尤其是如果你实习的单位就很“高大上”,项目还能真正落地,那你简直就是面试官的“心头好”了啊!毕竟,能在大厂或知名企业实习,说明你已经经历过“真枪实弹”的考验了。
3. 如果上面都没有,那就亮出你的“发展潜力”
如果你既没有实际项目经验,也没有实习经历,别慌!咱们还有“战绩表”可以秀一秀,比如LeetCode刷了多少题,CSDN上写了多少技术博客,GitHub上有多少star。这些都能证明你是个“有潜力”的崽崽!
站在面试官的角度思考,他们寻找的不仅是一个现成的"成品",更是一个具备快速成长潜力的"种子选手"。你的学习记录、技术沉淀和持续输出的习惯,恰恰证明了你拥有超越当前能力的发展潜能。这种可塑性,往往比现有的技能储备和能力的高度更具吸引力。
总之,崽崽们,研究生阶段就像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每个选择都是你一生中很重要的转折点,每次努力都是在积累经验值。在这段旅程中,我们需要在"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脚踏实地,意味着我们要夯实专业基础,认真完成实验室的每一个项目、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数据、认真钻研每一篇领域文献。这就像游戏中的新手教程,虽然过程可能枯燥、难熬,但却是未来施展大招的必要积累。
仰望星空,则是要我们保持对前沿领域的敏锐嗅觉,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职业前景的多元可能,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这就像在游戏中探索新地图,开拓视野,发现更多可能性。加油吧,未来的“天选打工人”!
写在后面: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一个值得大写特写的日子,似乎所有的离别、感伤、总结、期待、遗憾、希望……都交织在这样富有仪式感的时刻。不过回望才发现,2022至2025年,已经三年没有与小鱼儿们聊过这些、记录这些,匆忙的追逐的时候,却忘记了最寻常的呼吸。
这三年,团队在成长,从“主楼中的小房间”到“小房间417-2”到SunData Group到“尚数据工场”到“瑜尚之树”到今天的“IPCC(信息物理计算中心)”,这里面包含了太多我个人的成长、我们这个团队的成长以及每一个人的成长。
现在团队有150+个崽崽,有1000+平的空间,有7位老师的加持,有一堆的科研成果,但是随着数字的增长,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满足感,反而是想起了曾经温暖而柔软的瞬间,这就有了这篇文章的起心动念。
感谢为本文贡献力量的每一位小鱼儿,感谢德生哥对团队的悉心培育和心血浇注,感谢我们用文字记录的每一份美好。
愿这些文字,能给大家带来心流和记忆。
未来的日子,大家都可以“乘风破浪”又“安守内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晓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81219-14827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