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不完美计划”
—— 一白&木鱼
有段时间,好友阿杨向大伙信誓旦旦的说,他要借工作之便做个美食探店的短视频UP主,在满足口腹之欲时还能挣些外快。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阿杨还一并购置了专用设备,算是把“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贯彻了一番。第一期视频按计划顺利发布,得到了十几名广大亲友的认可和点赞;后续三期也接连推出,观众群体也一直稳定在十几的数量。结果,不知为何,很长时间没有再看到他发布新的视频,直到现在,最后一次视频发布的时间仍停留在2022年6月,专用设备也不知被弃置在哪个角落吃灰。
网络图源
相信每个人都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当然我也有着大量类似的经历,做好了自以为周全的计划,但时常会因为未知的变量,而发生“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完全背离初始计划的结果。阿杨的例子虽然普通,确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当你在执行一个预设的、线性的、看似“完美的”计划时,往往会有各种“偏差”随之而来。有些偏差让我们一通手忙脚乱之后,有惊无险,回到正轨;而有些偏差,则会让你竭尽全力后仍然无法应对,彻底无措而倍感挫败。很多随机出现的问题是无法预测的、未知的,这些不确定性带给我们“翻过了一座山又来一座山”的压迫感和无力感。
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否还有做计划的必要?答案毋庸置疑,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是,如何自洽“计划”与“现实”中的偏差和出入,辩证理解“计划”与“目标”的“标-本”关系,找到“立”和“废”之间的平衡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推演的。
所以,首先学会接受计划的“不完美”。计划,是根据有限的条件和因素去制订的,不可避免有局限、维度低,其基因就决定了它的不完备和不完美。同时,制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并不是为了执行一个刻板、教条、非弹性、貌似完美的计划。现实中,往往容易出现本末倒置,正如求学过程中,大家都有共识的某些“刻苦的学渣”现象,这类同学会“刻苦”到像苦行僧一样坚守某些计划的规定动作,而忘记了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那份辛苦除了感动自己带来的心理安慰,别无价值。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计划中的动作和路径,目标为“本”,计划为“标”。然而,计划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它应具有更强框架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能朝着目标有按图索骥的依据。但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要真实地面对当前的现实,看到事情的两面:当下的事实与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专注于当下应该做的每件事情,并努力去实现它,而不是计划的规定动作。
朝着目标,根据框架,迈出一步之后,再关注下一步。然后,关注自己的能量,观照内心,进而知道我们是否在沿着自己的方向、真实的意图(intension)前进;或者,判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能量,以便及时矫正方向,调整计划,避免向着错误的方向努力。二者相辅相成,不断螺旋迭代,未来自然显现。
网络图源
人们总是期待着一生平安顺遂,万事如意,但这也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为从我们出生到归入尘土,从我们感知纯粹的父母之爱到经受社会的百般捶打,这期间的酸甜苦辣,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而主观的加载在每个人的身上和精神上。只是,在朝着美好祝愿出发的路上,大多数人还没有找到自己内心对人生的真实意图,或者为了所谓的“成熟”而忽略了纯粹的热爱和追求,就已经开始频频规划、计划和设计,终其一生,忙忙碌碌却无为浑噩。
我在大学刚毕业之际也曾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个“完美的计划”:27岁结婚,30岁生子,50岁退休养猫逗鸟.......回望,没有一个环节是实现的,因为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否是我想要的真实“意图”?未知;计划中的关键任务,意味着什么?未知。在这样一个意图不清晰、任务陌生的情况下制订的计划,只能满足世俗眼中的“完美”,实质却是虚设。刚才提到的阿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工作而想方设法不断提升工作业绩?还是想做个专业的UP主?抑或是对美食真的有着天然的激情?很显然,这几个问题阿杨是混淆的,或许也没有去思考过。离开了坚定的方向和明确的意图,计划的不完美和各种偏差带来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MIT奥托夏莫教授在他的U型理论中提到,当你不清楚自己的意图时,关注你的挫败感!这是发掘你真实意图的好方法。因为挫败感来自于某些深层的愿望没有实现而产生。我们既需要知道自己的长期真实意图是什么,把它牢记在心;同时也要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做你纯粹想做、纯粹热爱的事情,会让我们获得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照耀着我们向着获得更多创造力的方向前进。
网络图源
处于纷繁复杂生活中的我们,需要“静下来”,每天给自己十分钟、二十分钟,在什么都不做的状态下(Stillness)开始改变;接受“不完美计划”,关注挫败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确定到确定,从茫然到坚信,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觉知到计划的本质,正是计划的不完美,才给我们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去体会挫败感,进而帮我们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意图和渴望,从这个角度“不完美的计划”+“不完美的自己”,才铸就了可能的“完美”。所以享受计划中的不完美,这个过程就是完美的;好的、坏的,都是当下的,都是完美的值得。
没有完美,只有更好,more better in the future。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晓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81219-13799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