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
王东明人生简史(二)
2025-4-13 12:55
阅读:597

人生简史

二、求学科大 (1978-1983)

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是我和家人一直以来的期望,但我从未敢奢望,命运会对我如此眷顾,让我跨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的门槛。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已。考入中科大,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我一路走来,如今恰逢恢复高考,牛年行运,一跃成为顶尖学府的学子。这就是人生的奇妙际遇!

恢复高考后的科大,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直属高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声名鹤起,独占鳌头,以“少年班”为招牌的自主招生和特殊人才选拔独树一帜,极具创意,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考生,开创了神童和天才少年的培养模式,其影响广泛而深远。科大少年,天之骄子,他们天资卓越、个性鲜明,纯真可爱、才华横溢。能与他们同窗共读,我深感自豪和庆幸。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我,佩戴着科大的校徽,享受陌生人好奇和羡慕的目光,那是我刚上科大时最开心的体验。

秋风送爽的十月,科大校园迎来新学期。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迅速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中。然而,高考的辉煌尚未在心中沉淀,大学的功课和作业便如潮水般涌来,将我们淹没。大学的课程难度陡然提升,远超高中时的水平。短短三周后,微积分课就迎来了第一次考试,结果令人咋舌——90%的答卷都不及格,我的也不例外。这一结果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我们的自信,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

凭借高分踏入科大的学生,往往带有几分孤高自傲,仿佛不知天高地厚。然而,这次考试,授课老师有意提高了试题难度,仿佛一记当头棒喝,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一次深刻教育:不要沉醉于过去的荣耀,要迅速适应大学全新的学习环境,脚踏实地,刻苦努力。这个警示如同一剂清醒剂,让我们深刻反思,端正态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奋斗时光中。

科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独具个性与才华。尽管每位学生都非常优秀,但他们的智商和情商差异仍然明显。在这座低调内敛的省会城市——合肥,科大的学子们宛如怀揣梦想的剑客,在知识的江湖中论剑比拼,用青春与汗水书写着当代科教发展的传奇篇章。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与奇迹。得益于中国科学院“所系结合”的独特办学模式,中科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他们在学术世界中自由探索、勇攀高峰。科大学生追求卓越,奋力拼博、废寝忘食,他们以“不要命”的精神诠释着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正如传言所说:“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 科大校园里人才汇聚,大师云集,而相对普通的学生则面临严峻的挑战。激烈的竞争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让部分学生在前进中感到艰难,甚至动摇了他们对成功的信心和奋斗的激情。面对困境,他们不得不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加理性地思考并迎接既充满不确定性,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学而不霸 》》 在科大七八级数学系(即 781)同学中,天才学霸比比皆是。而我,出身普通农家,见识有限,学识浅薄,与这些天资卓越的同学相比,显得格外平凡。一个勉强能跟上班的中等生,我如何能与这群神童学霸同窗共读、并肩前行呢?我明显感到信心不足,甚至有些畏难和自卑。然而,我明白,我必须顺利完成学业,才能不辜负家人的期望,将来才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义无反顾,别无选择。漫步在科大的校园里,我左思右想,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方略:刻苦努力、勤勉认真,平稳低调、学而不霸,甘居中游、顺势逆袭,养精蓄锐、钝器晚成。

在科大,我最亲近的同窗好友当属江正。他高一从桐城青草高中考入科大,宿舍就在我的对门。江正灵活机智,聪明洒脱,对人特别温情暖心。他比我小一岁,但似乎比我懂事更多,更像是我的兄长,多年来一直关心照顾着我。在科大的五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学习、聊天、抬杠、打牌、散步、出行……我们无所不及。我对他特别信任,认为他的才华和能力都在我之上,凡事都愿意听从他的建议。我在作业不会做时向他求助,在经济拮据时向他求援,在孤独和情绪低落时找他聊天,有好事坏事都与他分享。他从不拒绝我的请求,总是尽其所能,慷慨支持。

一流的师资与一流的学子,优越的学习环境与纯朴高尚的师生情谊,共同铸就了科大的精英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不仅锤炼了学生卓越的独立自学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两者交织融合,相互促进,塑造出兼具深厚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科大学子。在科大,我不仅学到了老师教授的课本知识,也从同学身上汲取了治学、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智慧。在学习过程中,江正和许多781同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和宝贵的智力资源。五年持续平稳的学习,让我有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今,我已整装待发,准备从科大毕业了!

其实,这个学习过程还是相当轻松愉快的,并没有我当初担心的压力,而且我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努力。毕业时,我的成绩也从中等提高到了中上等。我报考了研究生。我起初准备报考科大,留在合肥,离老家也近。可是在考研报名截止前两天,我却出乎意料地问自己:为什么不随大流去北京呢?是啊,我为什么非要留在合肥,不考虑其他可能呢?为什么不登高望远?我好像看到了更美好的前程,我心动了,于是我很快改变了主意,急忙去查询报考中国科学院各所的情况。几个所的大多数导师都有我的同班同学报了,但吴文俊先生那里还有名额。我带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报了名,考吴先生的研究生。上天再次对我恩惠,我被录取了!

1983年的秋天,我幸运地进了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师从吴文俊先生学习数学机械化。科大的五年为我的学术人生夯实了根基,也给了我系统深入的数学训练,让我从懵懂的天真少年走向成熟。科大781成了我最美好的青春记忆。2018年回科大聚会前夕,我即兴填写了这首满江红。

满江红 • 重返科大

似火燃烧,激情在、青春岁月。

怎能忘、求学科大,群雄逐猎?

淑女狂攻非理化,书生猛读皆文哲。

决胜时、点进绿茵场,真豪杰。

七八一,佳人绝;才子众,争不歇。

四牌楼上下,几多情结?

往日同窗寒舍友,如今异地他乡客。

见有期、已白少年头,归心切。

词中“七八一”是科大781(七八级一系,即数学系)的班级编号,“四牌楼”是七八一学生宿舍与教室的所在地。词的格律不够严谨,我还有一个韵律和谐但意境稍逊的版本。

1981年暑假,我和江正结伴到庐山和九华山旅游。那时庐山是大家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故事片《庐山恋》火得一塌糊涂,青年学生人人必看;另一方面是李白的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毛泽东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以及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些对科学、文化、美学、哲学和自然都好奇的科大少年。在庐山我们登高望远,仰天长啸,赞叹大好河山,抒发爱国情怀,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游览完庐山,我们又从九江乘船,顺长江而下,途经安庆,从池州上岸,向九华山进发。九华山是佛教圣地,山清水秀,寺庙里香烟缭绕,禅意十足,宛如仙境。与科大校园里那种热火朝天的拼搏氛围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难怪科大的神童也有出家的念头。

舞文弄墨 》》 暑假结束后,回到学校,我对传统文化开始着迷,对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开始临帖练字,一练就是七年!我还模仿刻印一百多枚,其中好几十枚都送给了国内外著名学者。苏步青先生收到我为他刻的“苏老”石印后,竟然亲自给我写信,说他虽然老了,但还不敢自称苏老,那印章他要当作“传家宝耳”!他还为我的印集“微积轩臆篆”亲笔题名,让我高兴万分、激动不已。许国志先生对我的这个爱好也特别支持。他收到我刻的“许”字印之后,让我为他再刻两方:一方阳文“二分明月”,一方阴文“十里荷花”。许先生亲自选好印石,并将它送到我的宿舍,说一年之内刻好就行。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啊,我迟迟不敢动刀。直到出国前夕,我才鼓足勇气,完成了任务,不知道他是否满意。 我还给数学大师Henri P. Cartan刻了一方私印,他收到后也亲自写信感谢我。想到我竟然藏有一页Cartan的笔迹,我就觉得自己太荣幸了!我的封刀之作是给Bruno Buchberger刻的“本山”二字,他现在还经常用呢!

科大781同学几乎个个身怀绝技,或文或理,或武或艺。我的篆刻实在算不得什么,不过是半路起家学来的一点雕虫小技,偶尔在外行面前露一露,聊以弥补自身技艺之不足。不过那时候,我的手确实非常灵敏,能做非常精细的活。可现在我的手却不时地震颤,连操作鼠标和键盘也有困难。

我的很多知识都是从781同学那里学来的,过去是通过面对面的神侃和抬杠,现在是通过微信聊天群。同学们争论不休,情绪激昂,真是热闹。

1999年,科大数学系聘请我为客座教授。2001年,我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讲席教授。在中科大,大师讲席是很高的荣誉。我在科大读本科时,由于考试成绩排名不够,未能提前一年参加研究生考试。吴文俊讲席这个崇高的荣誉也是对我当年失落的意外安慰。

从781毕业的同学共有82名,其中学习成绩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胡森、汪扬和孙业能,他们后来分别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其他去美国名校读博士学位的同学还有施皖雄(哈佛)和莫小康(斯坦福),他们两位都英年早逝,非常不幸。鄂维南是781的大学者,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已载入科学的史册。稳健洒脱的蔡红宇拉琴时优雅,踢球时却也疯狂,他和我一起到过巢湖姥山、瑞士日内瓦、法国尼斯和摩纳哥赌场。他一直鼓励我与他合伙,筹资研发、创新创业,可我至今还是一事无成,尚需继续努力!感谢红宇和所有781同学,是你们的关怀、支持、陪伴与款待,激励我写下这些文字。

(王东明)

、师拜吴门 (1983-1988)

cover.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东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62128-148179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