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帆
科学的未来在中国 精选
2016-6-14 10:40
阅读:12703

李云帆

Liyunfan1988@gmail.com


来美国这几年,为了省钱的缘故,一直都是自己理发。往往会现在洗脸的池子里铺一张报纸,然后对着镜中理发。今天,又该理发了。于是随手拿起一张我的硕士学校寄给我的校友版的校报,铺到水池子里。突然发现报纸上我师兄A的照片。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发现说的是:A师兄获得了今年学校博后里面最高奖,并且决定回国,去他的母校搞科研;还有一些他老板对他的评价(我的翻译,并不准确):他的才华那么高,以至于我特别不舍得他离开;但是想到他要回自己的国家从事自己一直热爱的科研工作,我又替他很高兴。

其实,他并不是我严格意义上的师兄。当年,虽然我决定出国,但我还是参加了一些国内科研院所的夏令营,来了解国内各院所的水平。他就是我在中科院夏令营时碰到的师兄。当时,他已经博士毕业,联系好了国外的实验室去做博后。当我参观他所在的实验室的时候,他同实验室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phd做的方向和实验室的主流不同,课题几乎完全是自己做出来的;一开始忤逆老板的想法,做自己的课题的时候,老板还不高兴;后来,自己做出来两篇不错的文章后,老板和他的关系也很好的改善。当时,和A师兄聊了几分钟。虽然谈话的具体内容忘记了,但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有想法(科学上的),有理想(人生事业上的),有抱负(对祖国的热爱)。

真的不得不感叹:世界好小。当我来到美国之后,有一天在电梯里,竟然碰见他穿着实验服,去鼠房做实验:没想到,他竟然和我在一个学校。他并没有认出我。可我还是禁不住心中的兴奋和他打了个招呼。后来知道,他在我们学校花重金引进的一个大牛实验室做博后。这个实验室平台很好,资金充足(引进经费足够十年用吧),每年有若干篇CNS的产出。当时我就知道,这个师兄几年后肯定会硕果累累。

今天又看到了他的消息,而且还那么偶然,真的不得不感叹和他的缘分。报纸上还说,他老婆也在美国做博后。他们俩在俘虏了一个美国人质(他们的小孩)后,一起回中国工作。生活圆满,事业有成,A师兄的真的是人生赢家!

A师兄为代表,越来越多的中国顶尖科研机构(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培养的博士,往往有以下特点:985大学毕业,当年选择保研去了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本身的聪明,加上博士期间培养的扎实的基本功、刻苦的科研精神、对科研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国科研的使命感。有这些扎实的基本功,再去世界上最顶级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博后训练。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CNSpaper,第一作者是中国人。而且,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里都有中国人。大牛们的实验室里,中国博后往往占了一半以上。中国老板的实验室,往往全是中国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回国工作。因为国内有更充足的经费,廉价的科研劳动力,以及可以利用的博士或者本科老板的关系。

与在美国读博士的中国学生相比,虽然当年出国的那批人可能整体上在智力上可能要优于在国内读博士的这批人,但是这些人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大多数选择了安逸的生活:要么在科研上懒散,要么直接转行去了其他收入更高却更轻松专业(我就是这两种人的代表)。当然,还是有一些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在科研上取得很好的成绩的。但是,成为科研人才的数量上却没有国内博士然后国外博后的人多。这是因为,在美国读博士,上学期间往往可以有更多选择,例如,在读本专业phd期间,读一个其他专业硕士,然后毕业找工作;这就把一些对科研无真正兴趣的人刷掉了。而出国当博后的人,往往选择很窄,而且,是经过筛选的对科研有真正兴趣的一批人。

看到以师兄A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实现了我曾经的梦想,我既羡慕,又敬佩。有理由相信,科学的未来在中国。

update1:美国学生据我观察,有极少数特别聪明、动手能力又强的;这些人是美国(也是世界)科学的未来。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学生都是又懒又笨、上课的时候回答问题(或者提问)积极,但往往发表的观点都是很愚蠢很幼稚,却自认为正确(美国的教育就是如此,不会批评学生,只会鼓励;这造成了大多数美国学生虽然自信,但往往是愚蠢的自信。可以说是中美文化的差异。)。

update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云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60014-98450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