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htfortrut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ightfortruth

博文

不爱钱(享受物质生活)应该是衡量科学家的标准吗?

已有 4497 次阅读 2016-6-5 10: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之前我的一篇博文(《从一个没有尊严的问题说起》)讨论了研究生应不应该只关心科研而不在乎工资待遇。这篇博文要讨论的是,不爱金钱应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成功(或者伟大)科学家的标准。

从我小时候(大概二十多年前)起到现在,当电视媒体介绍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时候,几乎都会用到一句话“毅然放弃国外高薪和优越生活”。对于老一代科学家,这句话是非常适用的。新中国刚成立时,那些回国的科学家面对的确实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定回国,如果不是出于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很难找到别的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现在媒体在报道科学家的时候依然用这句话,合适吗?先说一个事实:在美国,根据地域经济差异,正教授工资的范围一般在12~25万美元之间(很多州立大学教授的工资都是公开的,完全可以在网上查到)。而我所在的一些海外留学生微信群经常会收到一些中科院以及国内院校招揽人才的资讯,青年人才一般年薪在50~120万之间,住房补贴一般在100万到~300万之间(见下图)。考虑到国内的高房价和生活低成本,国内对科研人员的待遇跟美国比,已经不差。要知道,在几十年前或者说十几年前,国内的待遇跟美国是根本不能比的。而现在,就算不是优于美国,也已经处在同一水平。再考虑到中国人在国外遇到的歧视、天花板效应等等,以及回国后距离亲人近等因素,回国与不回国已经没有差别,而是取决于个人选择。如果媒体在宣传科学家的时候,依旧宣传这一点,只能说明媒体脑子坏掉了。


而另外一些媒体的报道已经不是脑子坏掉了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脑残癌了。细节可能有出入,故事的大体是这么回事:一个老科学家出国学习(或者开会、进修?),在这一月期间,老科学家为了给国家节约钱财,只吃带的煎饼喝白开水。然后,那篇文章的作者就骂开了:xx记者,你不好好宣传老科学家有什么样的成果和贡献,却来宣传他怎么吃糠咽菜,国家缺他吃饭的钱?吃糠咽菜,如果营养不良了怎么办?

而读到的另一篇报道就更有意思了(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7909.shtm)。里面写到:“研究所特地为他安排了数十万元的年薪,他却坚决只领取其中的1/3,相当于一般研究员的待遇”。首先,我不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和他的动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理由。但媒体报道科学家这个方面,是想倡导一种怎样的风气:科学家不应该爱钱?那些理所应当的拿着百万年薪的科学家就应该汗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么个道理:孔子有个弟子救了一个失足落水的人,别人给他金钱上的奖励,但这个弟子坚决不收,说这是他应该做的。孔子知道后,就说他应该收下这份钱,因为:如果大家都知道救了别人有金钱奖励,再有人遇到危险大家就会搭手相救;而如果你这样做成为一种舆论导向后,救人就会只有风险、没有回报(那些领取回报的人也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很多人就不会搭手相救,就会导致遇险者遇难。

同样的道理,做为媒体,宣传报道科学家的时候,应该多报道他科研成果和成就,报道他现在的物质生活相比国外有多么优渥(更何况现在国内的生活已经跟国外差不多了)。

中央千方百计出台政策,希望用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来吸引优秀科研人才回国。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媒体朋友们竟然跟中央唱反调:回来吧,虽然国内条件差,但是你爱国啊!如果这样宣传,海外的大多数人才们肯定都会很感动,然后关掉网页。。。。

媒体啊,长点心吧!别整天唱高调,满口仁义道德,把科学家塑造成毁家纾难一腔报国的神!科学家也都是有亲人有血肉食人间五谷杂粮的普通人而已!连一个单细胞的草履虫都知道趋利避害,更何况智商超出常人的科研人员呢?

最后要说的一句是:科学家完全可以大胆的要求物质待遇,只要是你的贡献跟所享受的待遇成正比即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60014-982533.html

上一篇:求科普:施一公颜宁(结构生物学)的成果到底应该怎么解读?
下一篇:高考不能决定命运却能留下终生印记
收藏 IP: 45.25.39.*| 热度|

3 文克玲 韩庆帅 doctor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