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诗”称谓的思考
大罕
人们对“数学诗”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近年我对此有了新的见解:“数学诗”这一称谓其实欠妥。若承认“数学诗”的存在,按此逻辑推演,便需对应出现“物理诗”“化学诗”“生物诗”……如此为每个学科都创设专属“XX诗”,显然会造成诗歌分类的混乱。
诗歌作为一种经典文学体裁,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古今中外,凡有人群处,便有诗歌流传。中国更是公认的“诗歌故乡”,古人早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论断,足见中国人对诗歌的独特情怀。
诗歌的内容承载本就丰富多元,当创作者以数学研究、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活动为具象,创作与数学相关的作品时,其形式仍属普通诗歌范畴,不应被单独冠以“数学诗”之名。若需明确其内容属性,称其为“数学诗歌”更为恰当。
“数学诗”与“数学诗歌”的差异,绝非一字增减那么简单,核心在于分类逻辑的不同:“数学诗歌”本质上仍是普通诗歌,只是题材与数学相关。
这种界定的最大价值,在于避免了“自我孤立”。过去所谓的“XX诗”,既未获诗学界认可,也未被数学界接纳;而将“数学诗歌”归为普通诗歌,便能使其自然融入诗歌体系,无需再纠结于身份认同,创作与鉴赏也能更显从容。
北宋邵雍的《山村咏怀》便是典型例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将数字1至10巧妙嵌入,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但从本质上看,它仍是一首普通诗歌,而非独立的“数学诗”。
既然“数学诗歌”属于普通诗歌,那么对它的创作、鉴赏与评价,就应完全遵循普通诗歌的标准,无需另设特殊门槛。
有了以上认识之后,为方便,我们约定“数学诗”是“数学诗歌”的简称。即将出版的《诗情数意——大罕数学诗集》这一名称就不会产生歧义。(2025.9.2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方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8875-150324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