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有关“旱震关系”物理机制的猜想和研判

已有 1302 次阅读 2022-9-15 00:5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有关“旱震关系”物理机制的猜想和研判

李维纲

《中国科学》(B辑)1984年7月第7期发表了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耿庆国研究员的重要论文《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论述了作者在研究孕震过程中的气象效应问题时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着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据此提出运用旱震关系进行大地震中期预报的方法原则。

对于耿庆国先生“旱震关系”这一相关关系的发现,秦四清先生在科学网博文《冷眼看旱震关系》中直言:“圈内主流人士认为该学说是伪科学,早就不屑一顾了。”。

但是,关于地震之后震区随即连日暴雨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岩石圈里的地震和对流层里的天气,的确存在着某种物理关系!!

回想起来,关于耿先生的旱震关系学说,我曾经对其物理机制有过一个猜想是:孕震区地壳岩石密度增大——孕震区重力加速度正异常——导致孕震区空气不易对流抬升、不易成云致雨——近地面空气中蓄积了大量水汽;震后,震区地壳岩石密度降低——重力加速度的正异常解除——震区空气密度减小膨胀抬升、降温——水汽凝结、释放汽化热——促进空气抬升、降温、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地球内部的确在向外散热,但平均的地热流值很小很小,和太阳辐射能流值不是一个数量级,因此,大气运动,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辐射能。水汽中的潜热,根源也是太阳辐射能。

如此说来,孕震区小气候的确应该较正常情况要干旱。但影响旱涝的因素很多,怎样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是个难题。或许,最终还要回到直接监测重力加速度的正异常。

但重力加速度的正异常区只能反映在“孕震”,不能确定是否“临震”。要做临震预报,估计还是要靠对所谓“锁固段”岩石的机械波“传递函数”做监测比对。

附录:

一种预测构造地震的新技术构想》,

“孕震系统”是“灰箱”,不是“黑箱”》,

穿过断层锁固段的机械波幅频特性为什么可望提供临震信息?

延伸判断:

重力加速度的正异常区和临近的重力加速度正常区(或负异常区)之间,可以形成类似“热力环流”那样的空气环流。如果可以人工构造两个临近的g+区域和g-区域,将可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526-1355369.html

上一篇:浅述“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图景
下一篇:等位面,等压面,重力环流及热力学第二定律
收藏 IP: 106.61.56.*| 热度|

3 张学文 杨正瓴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