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模数的计算
葛维亚
平原地区排涝模数的计算
单位面积上的排涝流量称为排涝模数或排水率,以米³/秒/公里”表示。对于控制面积 较小的田间排水沟,设计排涝模数的推求与控制面积较大的骨干排水河道不同,不考虑经 汇流后所形成的洪峰大小与洪水流量过程线的形状,而直接对设计暴雨要求在作物允许的 耐淹历时内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采用平均排出法来计算设计排涝模数。
表3- 1 设 计 净 雨 时 程 分 配 计 算 表
项 目 | 3日设计暴雨的 P。 (毫米) | 设计暴雨时程分配
(毫米) | 设计暴雨的累积值
(毫米) | 设计净雨的累积值 ∑R (毫米) | 设计净雨时程分配
(毫米) | |
(1) | (2) | (3) | (4) | (5) | (6) | |
数据来源 | 通过设计暴雨计 算得出 | 将第(3)列数字 逐时段累积 | 由(4)+Pa查 P+Pa相关图得出 | 由(5)的后一数 字减前一数字得出 | ||
时段数 (4t=1日) | 1 2 3 | 41.0 | 42.0 104 50.0 | 42.0 146 196 | 20 106 155 | 20 86 49 |
水田设计排涝模数的计算
水田与旱地不同,降雨时田内可以滞蓄一部分水量,其滞蓄量大小与设计暴雨发生时 间、水稻类别、品种、生长期及水稻耐淹历时有关, 一般可按下式推求:
h₁=hm-h 。 (3-1)
式中 h₁—— 水田滞蓄水深(毫米)。 一般为20~40毫米;
hm— 水稻耐淹水深(毫米);
h。——水稻适宜水深(毫米)。
表3- 2 安徽省及湖南省水稻耐淹水深h值
安 徽 | 稻 别 | 早 稻 | 中 稻 | ||||
耐 淹 历时 | 1 日 | 2 日 | 3 日 | 1 日 | 2 日 | 3 日 | |
hm(毫米) | 210 | 190 | 170 | 100 | 80 | 60 | |
朔 南 | hm(毫米) | 50~100 |
表3-3 江苏省苏北、苏南地区水稻适宜水深及耐淹水深
地区 | 生 长 期 | 返青期~分蘖期 | 分蘖盛期 | 拔 节 期 | 孕穗 期 | 抽 穗 期 | 乳熟期~黄熟期 | |
苏 北 | 早 熟 中 稻 | 5 ·31~6 ·15 | 6 · 16~7 ·5 | 7 ·9~7 ·25 | 7 ·26~8 ·5 | 8 ·6~8 ·10 | 8 · 11~9 ·6 | |
迟 熟 中 稻 | 5 ·28~6 ·19 | 6 ·20~7 ·10 | 7●14~7 ·31 | 8 · 1~8 ·12 | 8 · 13~8 ·19 | 8 ·20~10 ·4 | ||
适 宜 水 深 | 30~40 | 30~50 | 30~50 | 30~50 | 30~50 | 于干湿湿 | ||
不同淹水日 数允许淹水 深 度 | 1 日 | 80 | 190~200 | 320 | 350 | 350 | ||
2 日 | 60~70 | 170~190 | 300 | 320 | 320 | |||
3 日 | 40~60 | 140~160 | 250 | 270 | 270 | |||
苏 南 | 单 晚 生 长 期 | 6 ·24~7 ·19 | 7 ·20~7 ·30 | 8 ·3~8 ·25 | 8 ·26~9 ·6 | 9 ·7~9 ·13 | 9 · 14~10 ·2 | |
双 晚 生 长 期 | 7 ·27~8 ·20 | 8 ·21~8 ·27 | 8 ·31~9 ·6 | 9 ·7~9 ·18 | 9 · 19~9 ·23 | 9 ·24~11 ·10 | ||
单晚、双晚适宜水深 | 20~40 | 20~45 | 20~45 | 30~50 | 30~50 | 干干湿湿 | ||
不同淹水日 数允许淹水 深 度 | 1 日 | 80 | 180~200 | 250 | 260 | 260 | ||
3 日 | 60~70 | 160~180 | 220 | 230 | 230 | |||
5 日 | 40~60 | 140~160 | 190 | 200 | 200 | |||
双 早 生 长 期 | 4 ·25~5 ·12 | 5 · 13~5 ·3 | 6 ·4~6 ·15 | 6 · 16~6 ·25 | 6 ·26~7 ·1 | 7 ·2~7 ·25 | ||
双 早 适 宜 水 深 | 20~30 | 20~45 | 20~45 | 30~50 | 30~50 | 干干湿湿 | ||
不同淹水日 数允许淹水 深 度 | 1 日 | 70 | 150~180 | 250 | 260 | 260 | ||
2 日 | 50~65 | 140~150 | 220 | 230 | 230 | |||
3 日 | 40~50 | 120~140 | 190 | 200 | 200 | |||
( 3 ) 计 算M水排 已知T=3 日 ,h₁=35 毫米,由式(3-3)得:
M水排= 3/秒/公里²
(4)计算综合设计排涝模数 由式(3-4)得:
0.433米3/秒/公里²
(5)计算设计排涝流量 由式(3- 5)得:
Qp=MF=0.433×0.82=0.355m³/秒
对于面积较大的排涝区骨干排水河道设计排涝 模数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计算:
第一,采用各有关省区制定的经验公式计算;
第二,由设计净雨时程分配根据经验单位线、 瞬时单位线或综合单位线计算(计算方法参考第二 章 ) ;
第三,根据推理公式计算,但应注意所选用的 m 值必须反映排涝区内农田、沟港等对汇流的影 响。
为了合理地确定骨干排水河道的设计排涝流
量,使设计排涝流量与排涝面积上的沟港、水田等滞涝容积以及作物耐淹历时三者之间有 机的联系起来,也可采用“削峰”的方法确定设计排涝流量。如图3-1所示,已知排涝历 时T, 便可在设计洪水过程线上求得相应的滞涝容积V 与设计排涝流量Qp, 以此作为排 涝工程规划设计的依据。
圩 区 排 涝 计 算
一、圩区排涝规划的原则
与平原地区不同,圩区治涝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圩内部分耕地的涝水虽能自排至圩 内低洼处或圩内湖泊、水塘之,
但由于汛期的外河水位常常高于圩内湖泊、水塘或低洼 处蓄水的水位,故圩内涝水无法向外河自排,必须依靠机排解
决圩内致涝成灾的问题。当 圩内湖泊等容蓄量较大,通常是首先将田地内的涝水自排至圩内湖泊中(这种情况称为排
田)。如果经排田后的湖水位未超过湖泊正常蓄水位,就不必设抽水站将圩内涝水外排。
如果经排田后的湖水位超过了湖泊正常蓄水位,还必须设抽水站将圩内湖泊的水量向外河 机排(这种情况称为排湖)。此外圩内抢排面积上的涝水也必须设抽水站向外河机排。在 少雨而作物需水量较大的干旱季节,圩内沟港等水量如不能满足作物用水的需要,还需引 外河水灌溉。但此时由于外河水位常常低于圩内地面高程,需要由抽水站将外河水量引入 圩内,因此圩区必须考虑以排为主、结合灌溉的排灌系统及抽水站的规划设计问题。
圩区治涝规划的原则如下:
1)先自排后机排,先工程后机械,以现有工程为基础,争取自排;
2)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等高截流;
3)充分发挥圩内湖、塘、沟、港及水田对致涝暴雨的滞蓄作用,减少设计排水模 数,从而节省输水系统及抽水站的投资;
4)排涝中应做到先低后高,先田后湖,先近后远;灌溉中应做到先高后低,按需求 分 配 ;
5)排水方向根据自然水系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并尽量利用原来的排水渠系。
二、圩区排涝模数的计算
圩区设计暴雨的计算与平原地区完全相同,这里不再重复。圩区设计排涝模数的确 定,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水量平衡概念。在暴雨控制期内,考虑圩区由暴雨变为净雨的 特点,圩内沟塘湖泊对净雨(此处常称为产水量)的滞蓄作用以及河网的预降抽排等因 素,对水田进行逐日演算。演算时可按长系列操作,也可假定暴雨与排涝模数同频率,采 用典型年操作,最后求得设计排涝模数。这种方法虽然概念明确,但计算比较麻烦,中小 圩区排涝计算并不经常采用。
中小圩区,可以采用在排涝历时(即作物耐淹历时)内平均排出的方法,其中各项滞蓄水深采用调查或所在地区的经验数字。
(一)圩区内没有较大湖泊洼地作为容泄区时排涝模数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圩区涝水必须在作物(主要指水稻)规定的耐淹历时内由抽水站向外河机排,计算出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
【举例】 × ×圩区总面积2.4公里²,其中双季稻面积F 水田=1.5公里²,旱作物面积及 非耕地面积F₃=0.66 公里²,沟港的水面面积F₂=0.24 公里²,圩内无湖泊洼地作为容泄 区,试求10年一遇机排的设计排涝模数及设计排涝流量。
【解】
(1)推求设计暴雨Ppr 圩区主要是种植水稻,可取暴雨历时T=3 日。10年一遇 3日设计暴雨量按第二章第四节二、方法或查所在省区“水文手册”,经计算得出本圩区 PPT=260 毫米。
(2)推求水田滞蓄水深h₁ 本地区成涝暴雨多数发生在8月下旬前后,此时为双季 晚稻分蘖盛期,当排涝历时为3日时,允许耐淹深度hm为150毫米,适宜水深五。为20毫米, 按式(3-2)则得:
h₁=bm-h 。=150-20=130 毫米
(3)确定沟港水塘滞蓄水深h₂ 经调查并考虑预排措施,h₂=0.6 米=600毫米。
(4)推求非耕地及旱地的初损与稳渗量h₃ 按第二章第四节三、方法或将设计暴雨 量乘以(1- α)得出(α为非耕地及阜地的径流系数)h₃=122 毫米。
(5)确定排涝历时T 内水面面积蒸发深卫水 根据附近地区水面蒸发资料,确定设计 暴雨发生时,日蒸发量为5毫米,则:
E 水=5×T=5×3=15 毫米
(6)确定水田在排涝历时T内的渗漏量f 本区水田土质为粘土,参考表4-21,每日渗漏量为1.0毫米,则:
f=1.0×T=1.0×3=3.0 毫米
(7)确定水泵1天内工作时间 t 取 t=22 小时/日。
【举例】 × ×圩区有一可作为容泄区的湖泊,圩区内总面积F=37.5 公里²,均为湖 泊的集雨面积,其中自排区面积F 自=29.3公里²,抢排区面积F 抢=8.2公里²,试求10年 一遇的排田设计流量及机排设计流量。
【解】
(1)计算排田的设计排涝模数M, 由式(3-7)计算得出M=0.35米/秒/公里²。
(2)计算排田的设计流量QP , Qp=M自×F自=0.35×29.3=10.2米³/秒。
(3)确定湖泊有效容积V, 已知湖泊正常蓄水位Z正=26.72米, 查水位~有效容积(Z~V) 曲线得V正蓄=3.41×10⁶米³。死水位Z 死=22.43米,查Z~V 曲线得V死=0.81×10⁶米。故V=V正 -V死=3.41×10⁶-0.81×10⁶=2.6×10⁶米。
(4)计算排湖水量W 本圩区排涝历时T=3 日,3日内排湖水量为:
W=86400TM F自 -V=86400×3×0.35×29.3-2.6×10⁶
=6×10⁴米³
(5)计算抢排的设计流量QP抢 由式(3-6)计算得出M 抢=0.30米³/秒/公里²[计算时应将式(3-6)的F 改为F抢],则:
Qp抢=M抢F 抢=0.30×8.2=2.46米³/秒
(6)计算机排的设计排涝流量 由式(3-8)计算M机F,取t=22 小时/日,则:
QP机×M机F=0.07×37.5=2.63 米³/秒
全文结束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维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130-150418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