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审视“模糊”

已有 216 次阅读 2025-4-25 09: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审视“模糊”

                                                 葛维亚

         从哲学角度观察人类的思维与行为,多数是“模糊”的。可一般人却把“模糊”和糊涂、低能、低智商联系

在一起。  

      “语言是模糊的”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会令很多人大吃一惊!人们不相信他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是模糊的,因

为在他们看来,模糊意味着 ”糊涂”, 意味着 “朦胧”, 意味着 ”儍冒”, 意味着 “痴呆” 。他们想,就算我们

在说糊涂话,难道大人物、大学者也会说糊涂话吗?孔老夫子会说糊涂话吗?想来想去,他们还是认为不是别人

在讲糊涂话,恰恰是口出 “语言是模糊的” 的人自己在讲糊涂话!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控制论权威L A Zadeh教授向传统认识提出挑战,发表了题为 “Fuzzy Sets”

(模糊集合) 的爆炸性论文,把 ”模糊”作为一类科学体系从数学角度加以论述,开始了《模糊集合》理论及其

应用的新纪元。《模糊论》开创者有一句名言: “模糊不是罪过”,其含义极其深刻,它继数理统计学之后,更进

一步揭示了自然界除了确定性规律外,尚存在随机性规律。人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有时采用 “确定性”概念处

理问题会闹出许多笑话,比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大物理学家牛顿儿时 “大猫走大洞, 小猫走小洞”的故事,可笑

牛顿那么聪明绝顶的人,不知道大猫走的洞, 小猫也可以走的道理,何必挖两个洞呢?  可见,就连发明了力学三

大定律和微积分的牛顿,虽在物理、数学等领域的确定性规律研究中取得无以伦比成就,却疏于对随机性规律

的后续研究,难以变成科学界无所不晓的完人。但这一切丝毫不能动摇牛顿在物理界里程碑式人物的地位。

         受到《模糊论》的启蒙,再回过头来想想人们的言论十有八九确实是模糊的,行动也基本如此。比如说 “请你

给我买一包茶叶”这句话,就是模糊语言,因为 “一包”是多大多重?  要去什么商店购买,是超市,是专营店,还是小杂货店?要购买什么类型的茶叶,是红茶,绿茶, 还是花茶?还有要何种品牌?在什么价钱范围内购买?诸如此类的一大堆问题全不清楚。再如大圣人孔子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名言,也是模糊语言,话中的 ”“三人” 改为两人或四人行不行?话中的 “行”换成跑 (比如赶公汽)、跳 (比如在运动场) 、坐 (比如在书房、餐馆、电影院) 、睡 (比如在宾馆、火车站) 行不行?至于话中的 “善”与 “不善”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政治和道德标准,出于个人或团体的不同利益,更是莫衷一是,无法归一。其实,在L A Zadeh的《模糊论》问世之前千百年间,人们也在自发采用  “模糊概念”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古代民居房门的数量、高度、宽度方面,  极少数人在门的数量上和牛顿雷同,设计好几个门,以便 “大人走大门” ,“小人走小门”;也没有人考虑 “胖人走宽门”、“瘦人走窄门” 。所不同的是L A Zadeh把模糊概念提升为数学理论,使模糊从盲目走向科学,从经验提炼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对各种问题作最优化决策,最优化处理。

       《模糊集合》提出至今四十年来,它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方兴未艾,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它在经济管理、决策分

析、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土地规划、图书情报、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划生育、石油投资、污水处理、教

学评估、环境质量评价、污水处理、疾病分析、核生存能力、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城市水系景观评价、虫害预

报等数不清的项目最优决策和最优化方案的制定,取得明显社会与经 济效益。特别在计算机系统识别、文字语

言处理、智能化研究、多媒体应用、高级查询语言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应用,把计算机从最初只能进行数学计

算发展到同时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非数值化问题(例如文字处理、信息检索、逻辑推理、模式识别、仿真模拟、

多媒体等),从而为推动信息革命,建立全新的数字世界,加速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模糊理论功不可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130-1483342.html

上一篇:情系海南
收藏 IP: 121.45.209.*| 热度|

5 王安良 檀成龙 王涛 郑永军 雒运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