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weiya03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weiya0303

博文

世界著名十大作曲家

已有 517 次阅读 2025-4-8 07:5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世界著名十大作曲家

古典音乐离我们很远但又离我们很近,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乐曲很多我们都能哼出来却叫不出名字,那对于这些伟大作品的作者你又了解多少呢?你能说出几个世界著名作曲大师的名字呢?下面为大家盘点了世界十大作曲家,有J.S. 巴赫、贝多芬、肖邦、德彪西等,一起来了解下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等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巴赫的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路德维希··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等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在肖邦短暂的一生当中,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舞曲,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肖邦的代表作品有《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奥地利著名古典主义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与海顿同时代的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莫扎特一生短暂,却为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他创作的体裁遍及交响乐、歌剧、重奏曲等,几乎无所不包,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之一,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旋律大师,他的影响力深远且世界闻名,一生留下了众多的代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等等

弗朗茨·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生于萨克森王国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一些专家们甚至坚信他的才华可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2130-1481053.html

上一篇:《三体》
下一篇:思辨
收藏 IP: 182.239.231.*| 热度|

4 郑永军 孙颉 葛及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