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第四届第一次会员大会5月9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陕西省科协副主席、陕西省科艺学会筹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向大会致贺词,语言表演艺术家乔榛致贺诗,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致辞并为学会顾问管晓宏院士和乔榛先生颁发聘书,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作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并经投票当选为学会第四届理事长。
韩志强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全国首个牵起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的学术团体,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成立近20年来,始终致力于促进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交融和结合,着力搭建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联谊平台、打造科技与文化新产业的融合促进平台、创新科普与文创软实力的驱动协作平台。近年来,学会在理事长金亚秋院士的挂帅领衔下,在各位理事、顾问、会员的同心协力下,抓住全国科普日和上海科技节等重要节点,推出“科技会客厅”品牌活动,邀请科学界和艺术界的院士、名家带来多场精彩纷呈的“科艺盛典”;围绕市民所需、群众所盼,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了“健康演播厅·院士说”“融书房交叉点”“中华艺术大家说”“阳光科普公益行”“科普大师课”“科梦讲堂”“科学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积极参与上海首届国际光影节、上海首届数字传媒与文化产业前沿论坛等市级重要活动,与长三角地区共建科艺融合协同创新基地,不断扩大学会工作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推动科艺融合事业发展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
明年是学会成立20周年,得益于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合作在未来的无限发展可能,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的阵容、规模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韩志强希望学会能以此次换届为契机,开展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普实践活动,积极创新科学文化传播路径,传递释放科学精神与艺术情怀的深刻内涵,聚拢多元复合人才,培育科艺融合品牌。
乔榛: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让我9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乔榛自上世纪70年代初起,就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旁白解说了《熊猫》等科教片和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与科学工作者的接触,使他深深景仰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认识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兼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副理事长曾凡一后,乔榛特别佩服曾凡一和她的父母在生命科学领域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对艺术的执着爱好。作为一名出色的女低音歌唱家,曾凡一一遇到乔榛,就表示要跟他学语言表演、学朗诵。“她的心很大,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学得很用心”,乔榛如此评价这位科学家学生,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是融会贯通、相互激励的:“比如曾凡一从她演唱歌曲的歌词、旋律和朗诵中得到想象力,也注入了她的科学,与科学触类旁通。他们一家三口有一句经典的话:一心多用是一门艺术。”
曾经朗诵无数篇经典作品的乔榛,认为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的稳定成长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告诉记者,自己几十年来9次与死神狭路相逢又擦肩而过,光癌症就得了6次,而且曾经发生骨转移,之所以至今还能站在台上表演、做讲座,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他感慨:“其实这也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我一直记得海明威的一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乔榛在会上深情朗诵了党的高级理论家胡乔木创作的诗歌《蚕》,献给在座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蚕宝宝,为什么你吐丝不住?可有谁告诉你这是一宗财富?可有谁告诉你人们可以用它织出漂亮的衣服?……其实我吐丝,只是为了学习那些从蚕种把我养大的人,那些用桑叶把我喂饱的人,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早晨,他们伺候我,就像伺候自己的婴儿,却从没有说过一句,要我报恩……”诚挚的情感、隽永的诗意,在现场激起热烈的掌声。
管晓宏:音乐对科技创新的启发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潜移默化
管晓宏院士指出,科学与艺术在历史上原本相融共生,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两者虽然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认为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爱因斯坦认为,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钱学森一直倡导用艺术形象思维启发科学想象力和科技创新。
管晓宏从小热爱音乐,曾担任文工团乐队的乐手,他认为音乐中的规律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认识。古往今来,受人们喜爱的音乐旋律变化普遍符合自然和工程系统都服从的“幂律”。十几年前,他创办了“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音乐会,在专业交响乐团演奏之间,讲解音乐艺术中的自然科学规律。“艺术与科学的交汇”音乐会上做科普的方式是提出两个科学问题:一是为什么二三百年来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旋律变化都符合幂律;二是为什么未经音乐训练的普通人欣赏旋律变化符合幂律的音乐。
经过多年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管晓宏院士团队从作曲家的专著中总结出:音乐的旋律音程变化在平稳、光滑的前提下追求多样性。据此规律,他们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推导出了音乐中内含的幂律规则。对于第二个问题,目前他们提出猜想:旋律变化符合幂律的音乐更容易使人产生愉悦感。“近100年来,传统音乐的作曲家里出了不少名人,包括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爱德华·埃尔加等,但实验性音乐搞了100年,至今没有产生大作曲家。这可能与我们的大脑中欣赏音乐的结构有关,如同爱情有生物学基础,不是一件纯精神性的事。自2023年下半年起,他的团队与中央音乐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现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共同承担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学部的重大项目,希望通过脑科学实验搞清楚音乐的脑科学认知原理。
在西安交大,管晓宏院士团队针对入选拔尖创新计划的学生,开设了“艺术与科学的交汇”选修课。自2012年开始,管晓宏院士团队创作了5个版本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音乐会。常规版主要针对大学本科以上的学生和社会大众,通过边演奏边讲解,向大家科普“受大众喜爱的音乐旋律变化都符合幂律”,当场展示演奏作品旋律音程的幂律,同时展示不符合幂律的实验性音乐代表作。
“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中学版音乐会主要介绍音乐中音高的频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乐音是如何产生的。交响乐团的乐手上台演奏某个乐音,然后通过音频信号实时处理获得乐音频率,与标准音频率比较,从而现场展示音准的误差。现场中学生非常高兴与科学家、艺术家们互动,以及完成音乐的数学、物理实验。
“艺术与科学的交汇”小学版音乐会计算纯律的乐音音高,当场让小学做分数计算题,把学生计算的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乐音恰好是宫崎骏动漫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插曲《人生的旋转木马》的首句旋律。接着,乐团演奏这个作品,孩子们很爱听。这对于青少年理解音乐和科学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管晓宏院士介绍,团队正在用元宇宙技术创作“艺术与科学的交汇”芭蕾音乐会,用脑科学认知原理创作“艺术与科学的交汇”脑科学认知版音乐会。
“音乐对科技创新的启发不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潜移默化的思路上的影响和启发。所以我们觉得科学与艺术结合这件事不仅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有艺术价值,还有科普价值和培养拔尖人才的教育价值。常常有家长、老师问:‘我的孩子将来要参加艺考学艺术,还需要下功夫学好数理化吗?’‘我的孩子将来要学理工科,功课这么忙,学音乐练琴是不是浪费时间?’我想,我们的课程和系列音乐会能够给大家答案。”管晓宏欣慰地笑着向记者表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41506-148546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