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关注可被人体吸收的电子器件问世

已有 2390 次阅读 2016-5-30 11:17 |个人分类:小宇宙探索|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可降解忆阻器

关注可被人体吸收的电子器件问世

 

1.可被人体吸收的电子器件研制单位

新华社杭州5月29日电 (记者朱涵)记者日前从浙江大学了解到,浙江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用鸡蛋清和可降解金属制造出一种可被人体体液溶解、吸收的忆阻器。

2.材料及制品

用鸡蛋清和可降解金属制造出一种可被人体体液溶解、吸收的忆阻器。

3.忆阻器的概念

忆阻器,全称记忆电阻(Memristor)。它是表示磁通与电荷关系的电路器件。忆阻具有电阻的量纲,但和电阻不同的是,电阻的阻值是由流经它的电流决定,而忆阻的阻值是由流经它的电荷确定。因此,通过测定忆阻的阻值,便可知道流经它的电荷量,从而有记忆电荷的作用。1971  ,蔡少棠从逻辑和公理的观点指出,自然界应该还存在一个电路元件,它表示磁通与电荷的关系。2008  ,惠普公司的研究人员首次做出纳米忆阻器件,掀起忆阻研究热潮。纳米忆阻器件的出现,有望实现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并且,基于忆阻的随机存储器的集成度,功耗,读写速度都要比传统的随机存储器优越。此外,忆阻是硬件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突触的最好方式 。由于忆阻的非线性性质,可以产生混沌电路,从而在保密通信中也有很多应用  

 4.忆阻器有什么用?


 

 

5.忆阻器特点:

1)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的非线性电阻

2)忆阻器尺寸小、能耗低,所以能很好地储存和处理信息。一个忆阻器的工作量,相当于一枚CPU芯片中十几个晶体管共同产生的效用。

3)忆阻器被植入到人体内后,可以执行体征监测、疾病预警、伤口愈合跟踪,并能够将信息无线地传送给医生或患者,以便于采取后续措施。

4)实验证实,可降解忆阻器可读写数百次,在干燥情况下,信息可储存3个月。而当忆阻器放入水中或人体体液中时,整个器件在3天时间内就几乎完全溶解。

6.Nature :基于金属氧化物忆阻器的一个神经形态网络

基于传统感知器在分类中的优势,结合新型的电路元件——忆阻器作突触,提出新型的忆阻感知器。推导了忆导变化与权值更新的关系,构建了单层忆阻感知器和多层忆阻感知器模型,提出了忆 阻突触的权值更新规则。通过Matlab仿真,用单层忆阻感知器实现了线性可分逻辑""和逻辑""分类问题,用多层忆阻感知器实现了线性不可分的逻 辑"异或""同或"分类问题,从而证实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来源:生物360 / 作者:coo / 2015-05-07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3780.html

 

 

 

 

 

 

 

 

 

 

 

构造能与它们的生物原型的认知复杂性相媲美、但性能更高的神经形态网络是计算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制造这种器件(它们有可能比基于复杂硅线路的器件更简单)的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将“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s)与可调二端电阻器件(忆阻器)相结合。在这篇论文中,Dmitri Strukov及同事演示了一个无晶体管的金属氧化物忆阻器网络,它具有低的器件可变性,充当一个单层的感知器(perceptron)。换句话说,它能学会识别不完整的3 × 3 像素黑白图案,将其当做字母表中三个字母当中的一个。这一方法的优势是其可扩展性,所以构造能处理更有挑战性任务的更大神经形态网络也是有可能的。

原文检索:)

这种电子器件将中发挥作用。
7.用途

1)应用保密通信中混沌电路

2)实现人工神经网络突触

3)随机存储器

4)体征监测;

5)疾病预警;

6)伤口愈合跟踪。

8.可降解器件的实用价值

现有的植入式医疗器件一般含有铜、金、银或铝等不可降解金属材料,植入和更换、去除都需要经由手术完成。可降解医疗系统的出现,将有可能令医疗器件与人体环境更相容,避免一次植入多次手术。

9.展望

可降解材料研发:

人工心脏、

人工膀胱、

人工皮肤等电子器件,

为未来植入人体的各类电子系统提供技术基础。

 

以上忆阻器介绍来自百度网词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981184.html

上一篇:也谈和老人聊天 ----议白岩松的阅读与聊天
下一篇:微型无人机与小型无人机是一回事吗?
收藏 IP: 221.178.182.*| 热度|

1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