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现代电子技术引发科普作品的创新

已有 2524 次阅读 2014-6-17 21:20 |个人分类:科普创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现代电子技术引发科普作品的创新

                    都世民

一、概述

“科普”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的普及。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科普是要普及当代人类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其新的应用,从而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新人,这将会使未来出现更多的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使未来世界更加美好。实质上这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

科普的种类甚多,可以根据普及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分工来分类,也可以根据科普作品的形式、内容、涉及的学科来分类。若按照文化层次来分类,它可以分成初级、中等和高级科普。但这并不是说科普创作的提高就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科普作品之所以能称作是创作,那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实用性。一般说来,科普作品是有时代特征的,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会有时代的烙印,但这并不是说,好的科普作品就不能成为传世的佳作。社会传播媒体所采集的

科普作品是有时效性的,例如,新闻报刊、技术性刊物、学报、专著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的时效性所含的时间长短是不同的。

二、科普创新的动力

国家机关需要科普,因为国家颁布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需要尽快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和执行。另外,国家需要富强,就要提高全民素质,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才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创作出更多的财富,才能研制出更新、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国防才能强大。

人民大众需要科普,无论是文盲,还是高级知识分子,无论是幼儿,还是离退休职工,无论是在职职工,还是下岗职工,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需要科普,但他

们需要的是不同内容、不同知识层次、不同形式的科普作品。

企事业单位也需要科普。例如,对新产品的宣传、对企业转产的宣传教育、对新职工上岗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都需要科普。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管理层也需要对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培训,这也需要科普。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大众都需要科普,这是科普创作的动力。而科普本身又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普及对象,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科普才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才会促进科普本身的发展和创新。

另外,科普创作不只是科普作家的创作,也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它可以促进跨学科技术交流,还可以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政策的讨论,提出结合国情的意见。

三、科普创作的信息来源

科普创作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高新技术科普往往来自国内外前沿课题的研究动向的报道;来自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文献介绍;来自技术革新的采访和文献资料的介绍;来自科技论文、专著和科技报告的有关论述;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体验、抗争和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如今还可以通过诸多网络的科技报道、文库、文辑,获得前沿科技动向,最新科技成果及相关信息。

科普创作的信息来源,也可来自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好的科普作品,经创造性加工后,变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作品,或另一种语言文字的翻译作品。

科普创作的信息还可来自某一种构思、某一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运行模式,经再创作变成为科学游戏软件、科学玩具和科技教学模型等新的作品。

科普创作也可来自作者自身的科研实践、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及业余爱好获得的新知识,再经提炼加工制作而成。过去科普创作的信息只能借助报刊、书本和文献资料,后来又增添了广播、电视,如今又增添了网上下载。

四、科普作品的载体和创新

科普作品的传播载体与科普创作的信息传播载体有些是一致的,它们一直在变化之中。科普创作必须针对科普作品的载体进行。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内容和普及方式与其匹配。早先的科普作品主要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它可以是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体裁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小说和诗歌。后来,科普作品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表达,它可以是广播稿和广播剧的剧本,也可以是科技电影的剧本,它还可以借助视频、电视传播。这就使科普作品的载体由纸张发展成为电磁波、磁带和光盘和U盘及移动硬盘等。

近几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广泛应用,科普作品的载体所携带的信息,已由模拟式变成为数字式。于是科普作品的传播由纸面平台发展成网络平台,它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原来的报刊搬上了网络平台,

原来的书籍也进入网络平台,读者可以自由下载或支付一定的费用。此外,美国还研制出可以随身携带的电子书,它在阅读时无需上网,它的内容可以更换,可以从网上下载。如今人们可以借助电视机、电脑、VCD 机、DVD 机、音响、家庭影院和VOD 视频点播来判读科普作品的文字、声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

这种新的载体和新的传播普及方式,要求科普作品更接近社会、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普及对象所接受。因为它更形象、更逼真、更有趣、更具有吸引力,具有过去年代无法实现的效果。应当说,这是科普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少数几个人的行为,也不是某一作品所能

体现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科研和科普结合的产物。

五、科普语言文字的创新

科普创作离不开语言文字,各国的科普作品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为了使作品形

象、生动,常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有漫画、连环画,也有素描画以及实物照片等。

自从有了音像设备以后,科普作品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在有了电脑以后,这些信息都

要数字化,这就要有电脑自己的语言文字(例如,编程语言和逻辑语言)。这些语言文字可

以创作出各种游戏软件,制作出各种科幻作品,有些科幻作品的预言真的变成了现实。这类科普作品(包括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等)具有极大的魅力,会使孩子们着迷,对成年人同样也有吸引力。

如今,利用电脑及其网络,并使用虚拟技术,可以制作出形象逼真的科普作品,可以用于教学,也可以用来训练部队。还可以利用人机对话,让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难

看出,这类科普创作不是通常所说的由科普工作者来创作,它具有科研性质。这是现代电子技术普及应用引发科普创新的又一例证。

从文字的角度看,在科普创作过程中,为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创作者常常要绞尽脑汁

的作比喻,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语言文字中,有些早被人们所熟悉,例如天线、电脑、机器人、隐形飞机等。

然而,有些语言文字尚在传播之中,例如电眼、神经网络、互联网络、空中幽灵、火

眼金睛、光盘、航天飞机、电磁污染、高射炮打苍蝇等。应当说,这些科普语言文字,有些是科研人员命名的,有些是科普工作者命名的,其中有些已经规范化和标准化,在辞典中可以查阅到。但是,还有相当多的语言文字正在被人民大众接受,正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笔者认为,有关方面应组织一些有识之士来编写科普创作字典,这是一笔宝贵财富。

六、科普创新的阻力

科普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是少数人能完成的,有些人是有意识的从事这类工作,有些人是无意识的,受某种利益的驱动在从事这类工作。然而,科普工作并不是所有文化人都愿意从事和支持的。其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人认为科研工作水平高,搞科普没有什么水平;

二是有些人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是“打野鸭子”;

三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歧视科普工作者,在工资、级别、职称、住房等方面打入另册;

四是有些人认为高新技术科普只有科学家才能写等。

对科普工作者而言,同样也有阻力,因为现代高科技发展迅猛,一个月不读书不看报就会落后。加之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岗位竞争激烈,科普工作不能排上计划,不能算工作量,这些都必然影响科普的创新。

如今社会分工很细,过去学的专业知识如果不及时更新,就会过时和落后。例如,20世纪60 年代学的电子管知识,若不及时学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就不可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也不可能有好的科普作品问世。另外,我国人员流动很困难,多少年来一直强调专业对口,

一个人从事的工作是终身制,这对科普创新也很不利。科普工作者应当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快,学到老才能创作到老,这是很难的事情。

七、科普创作的工艺流程

科普创作的方式和“工艺”流程早已在悄悄地变化,这种变化的确很大,而且是实质性的,不可小视。科普创作者“换笔”这是近几年的事,过去人们都是在纸面上创作,用毛笔、钢笔、圆珠笔,现在是在电脑提供的平台上创作,用电子笔(例如,王码笔、汉王笔等)来创作,使作品的创作和修改速度大大加快,边写边存储。电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书库,它可以存放很多很多的书稿和文献资料。

如今文字作品创作好以后,传递也很快捷、方便,通过电脑及其网络,设立电子信箱,发个E-mail 就可以替代邮电局的传递,这大大加快了作品进入市场的速度,也就是加快了

普及的速度,扩大了普及的范围。

作为出版社,如今审稿、校对、排版、插图制版都可以借助电脑和相关软件,使出版周期大大缩短,还可以缩减人员。从组稿到见书,几十万字也要不了半年,这种变化也是科普创新的标志之一。

八、科普创作的误区、禁区和反伪科学

科普创作是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也的确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这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科普作品在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武器时,有的作者和编辑为了吸引读者,只讲先进性和优点,只讲矛,不讲盾,似乎是十全十美,不可比拟和不可战胜的。

()有些报刊的责任编辑和作者,为了吸引读者,在做题目时或修改稿件时,将某些词语夸大,虽然增加了趣味性,却失去了科学性,例如把“隐形飞机”说成是“无形”的、“看不见”的飞机。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有些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常常通过新闻炒作的方式,对新产品的宣传常常附加上科学名词的“包装”,更有甚者对假产品也用科学名词“包装”,例如广州市场上出现的“纳米水”闹剧就是一例。另外,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纳米鞋”、

“纳米冰箱”、“纳米空调”等骗人的包装,其实纳米量级的材料不一定都具有纳米材料的属性。而纳米产品能进入宏观世界的,必须用单个分子或原子通过自组装而成。对于纳米粒子,它既有粒子特性又有波动特性。另外,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人在空气、水、食物、保健品上大做文章,利用某类科研成果,把它们推向市场,只要吃不死人就不怕,利用消费者真假难辨的心理状态,打一枪换个地方,例如过去的甲鱼、黑色食品、红茶菌、鸡血、补钙等。其实长寿者和健康人都没有人按照这种说法去做。

()有些科普作品对一个事物的描述不全面,这会给读者形成一种误解。例如,介绍“智能驾驶”时,只讲汽车的电子设备及其运行机理,只字不提汽车行驶的道路、桥梁及其

它智能环境,以及GPS(环球定位卫星)导航系统。显然这种叙述是错误的。再比如,有些作品介绍国内新技术和新武器的发展时,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显然这是不科学的,似乎我们的科学试验都是一次成功的。

()有些科普作品利用现代科技造假,特别是利用虚拟技术制作出逼真的“假货”。例如,换头术、海灯法师的一指“神功”以及有些“特异功能”的表演等。当然,任何时期

都会有“神秘”现象,都会有人类尚未搞清的问题,这需要客观的叙述,例如,关于人的“梦”,至今尚不清楚。再比如,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尚难定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都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告诫使用者不要长时间连续通话,若有不适的感觉应找医生诊治。同时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可能减小电磁辐射对人脑的照射强度。

保守国家机密人人有责,我们应该遵守国家颁布的〈保密法〉。在科普创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如果丧失警惕,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国防科普创作,保密问题更要慎之又慎。

九、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创作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寻求发展,才能提高。科普创作已由单纯的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发展成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例如科普教育用的模型、电脑软件光盘、高科技玩具等。科普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到内容要创新,而且还要认识到表现形式上也要创新。

此外,在创作工具、创作“工艺”流程、传播媒体、传播方式上也都要创新。只有创

新,科普工作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只有创新,才能在发展中提高,并总结出新的创作理论和新的创作模式。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804182.html

上一篇:为何手机危害屡见报道又尚无定论?
下一篇:议清华在线博士论文答辩
收藏 IP: 111.192.69.*| 热度|

1 周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