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与会问
都世民
摘要:本文从参考消息网看见一文"美媒:课上敢提问的孩子是这样养成的
",为此讨论:问问题有时空限制吗?为什么不问?
關鍵詞:汉字问,心理学,参考消息。
汉字問
問,汉语一级字,读作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 [1] ,其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
人解答,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由此引申出论难、考察、寻访、探望等含义。
问:义指对疑的一种集中与概括,即由疑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
問,形声字,一说会意兼形声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问”字(图1)由“门”和“口”组成,金文中的“问”字(图2)和战国文字中的“问”字(图3)与此基本相同,小篆中的“问”字(图4、图5)字形整齐化,隶变后的字形(图6)由此来而变化不大,楷书中写作“问”。在字义上,“问”字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引申指“论难,探讨”、“考察”、“打听,寻访”、“审讯”、“判决”、“探望,看望”等。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7%AE/3015?fr=aladdin
图片源于网络
问问题有时空限制吗?
在学校课堂、在学术讲座、在学术会议交流中、在与老师、朋友、路人交谈中,在网络上阅读时,有问题为何不问?有老师不问,无师都能自通吗?大诗人屈原有《天问》;佛经中有佛陀问阿难;更多的是阿难问佛陀。问天、问地、问衣食住行、问人情世故、问人间冷暖……。百姓问官员,官员问百姓,人间离不开问!
为何不问?
为何不问?孩子们不问是因为在乎自己的声誉。成年人往往羞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会让人感觉自己很脆弱。怕让人笑话。只要一开口问路,就暴露了你可能迷路了。寻求别人的帮助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能。
心理学家一直认为,孩子9岁左右才会开始在意自己的声誉和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过去几年的一系列发现驳斥了这一假设。新研究表明,哪怕是5岁的孩子,也非常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事实上,孩子们有时甚至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聪明,而在简单的游戏中作弊。
当一个人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时,所有这些努力都可能十分困难。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是如此。爱惜声誉而形成的提问障碍,要从保护声誉的角度才能化解。首先,大人应该减轻求助可能付出的社交代价。要创造彼此尊重的社会环境。现在不少人问路,"请问"两字都不说?!如果年青人不尊重老年人,认为他们落伍,跨不过数字鸿沟。如果老年人认为自己吃的盐、过的桥比年青人多,看不见他们的朝气、敢想敢干,有代沟,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彼此夸赞会让人们重视求助的意愿,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成功、得奖、成名成家。
也有人认为提问不是目的,提问只是师生、朋友、学友、网友、官民、官兵、祖孙互动和交流的一种形式?提问有什么顾虑?怕问错;怕别人笑话、怕别人议论;怕师长批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并不鼓励提问,这才是我们看起来中国学生不问问题的根源。教学目的不同,教师教学方法不同,都会影响课堂提问。有的老师认为把知识讲明白就好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就会有好成绩,就是好学生。
也有老师认为,教学大纲时间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课程安排都是为了保证进度,很少有安排1/3甚至一半的时间来讨论。
在大学有大课,也有辅导课。会安排助教指导、答疑。通常大课老师级别高,上完课学生不敢找,也找不到。而助教早毕业几年的,不一定能回答学生问题。有的老师下课前五分钟,才象征性地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而学生们忙着收拾书包,心不在焉,想早点去食堂。大课有好几百号人,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再且即使有师生问答,很多人也听不清,效果不会太好。
我国传统教育喜欢培养听话的孩子,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再加上学生提问不能保证问到点子上。或者说有的人不会提问。
题
图片源于网络
敢问与会问
在课堂上遇到有不会的知识点,问还是不问,啥时候问,怎么问?
什么时间问?
一是下课的时候冲到讲台前去问(不然会有其他的同学找老师说事情)问题用一两句话就能够交代清楚。二是利用老师方便时间。三是用微信、邮件。
怎么问?
一是先复习消化讲课内容,再发问;二是先思考后发问。三是先預习,认真听,可发问。四是问题要简明,不宜多。问问题自己要明白那里不会,如果听讲是"坐飞机",那就不能问。问也问不清楚。
总之,问问題不单纯是学知识问题、学术讨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心理学研究范畴,也是社会学研究范畴。
!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都世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39385-13284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