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完):惊人的结论才能忽悠人

已有 9151 次阅读 2015-1-6 16:51 |个人分类:察见渊鱼者不祥|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题注:《忽悠人的科学新闻》系列已经讲了很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还是趁早收摊吧。这件事情非常简单,不值得大说特说:现在是新闻满天飞的时代,你的新闻做得再好、解释得再简单明了,如果忽悠不了人,也是没有用的——根本没人关心嘛。只有惊人的结论才能忽悠人!最后再给一个例子吧,“心脏医师离开临床患者反而受益?

 

坐等医生再次被黑

 

大家都听说过“医生罢工,死亡率反而下降”的笑话吧?很有些人把这件事情当真呢,当然也有人辟谣,但辟谣归辟谣,网上谣言仍然存在,也许还更喜闻乐道一些——反正黑起医生来还不容易吗?不黑白不黑,白黑谁不黑!

今天又看到个新闻,说的是哈佛大学的研究成果,发现教学医院的心脏病医师离开临床去参加学术会议,患者反而因此获益这件事在国外好像引起了一些关注,国内注意的人还不太多。丁香园说,“距离产生美:心脏医师离开临床 患者反而受益?”健康卫生网说,“【争议】心脏病医师离开临床去参加学术会议,患者反而因此获益?”题目都打着问号,但是,文章里的报道类同于国外的新闻报道,似乎认同这个结果甚至其解释。比如说,健康卫生网引用Dr. Jena总结这种发现有一种解释,就是会议期间对患者的照护强度较低,而对于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照护带来的伤害可能会超过获益。丁香园说,“这个发现引人关注并令人吃惊,会议期间对患者的照护强度较低,而对于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照护带来的伤害可能会超过获益,该结果是否应引起重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医生去开会,患者反而受益?看到这个新闻,我不厚道地笑了,端个板凳喝杯水,让我们坐等医生再次被黑吧。

 

 

不过话说回来,我这个人本质上还是好的,怎么也拉不下脸来看着医生们无辜被黑啊。虽然我不懂医术,但是物理还是懂一点的,碰巧又能读两页英文,所以,我也就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勉为其难、不自量力地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丁香园的报道:

美国每年有两次重要的心脏病学术年会,“届时数千名高水平心脏病学家都会离开临床,去参加会议,而在此期间,患者却往往获得更好的结局。”哈佛大学Dr. Anupam B. Jena等人对Medicare医疗保险的数据进行了对照分析后发现:“会议期间,在许多心脏病学家离开医院的情况下,患者的表现反而更好。”“研究者对数据进行校正后发现,非教学医院或死亡风险较低的住院患者与教学医院或死亡风险较高的住院患者的结局并无显著差异。”

Dr. Jena总结,“这种发现有一种解释,就是会议期间对患者的照护强度较低,而对于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照护带来的伤害可能会超过获益。

这个结论妥妥地就是“过度医疗造成伤害”的节奏,所以我才说,医生们就等着被黑吧。

 

 

其次,这个结论确实来自于观察数据,“对基线风险因素差异进行校正后的分析显示,在控制时间段因心搏骤停收入教学医院的患者的30日死亡率为69%,会议期间为59%;在控制时间段心力衰竭患者的30日死亡率为25%,会议期间为18%。”

我承认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我反对的是他们对数据的解读)。我查阅了原始论文,把其中的原始数据(没有做基线差异做校正)摘抄下来,如下表所示。

论文里的主要数据(节选自表2

 

 

开会的日子 就诊

不开会的日子 就诊

教学医院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患者数目

388

2154

30天内死亡人数 (百分比 %)

98  (17.0)

535   (24.8)

心博骤停(cardiac arrest

患者数目

166

975

30天内死亡人数 (百分比 %)

98  (59.0)

669  (68.6)

非教学医院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患者数目

3709

22054

30天内死亡人数 (百分比 %)

901  (24.3)

5432  (24.6)

心博骤停(cardiac arrest

患者数目

1398

8605

30天内死亡人数 (百分比 %)

980  (70.1)

6197  (72.0)

 

 

好了,说一下我对这些数据的看法。用心力衰竭的案例来说明吧。

对于教学医院,在会议期间就诊的患者,30天死亡率为17.0%,非会议期间就诊患者的30天死亡率为24.8%;对于非教学医院,在会议期间就诊的患者,30天死亡率为24.3%,非会议期间就诊患者的30天死亡率为24.6%

教学医院,顾名思义,里面有的教、有的学,医术当然是有的高(老师们)、有的低(学生们)。教学医院里还有相当多的人要搞教学、写文章、做研究,这些工作对临床来说并不总是好事,总要牵扯精力的,而且这些人也更愿意去开会。非教学医院里的医生们相对来说水平更均匀一些,教学、文章、科研牵扯的精力也少些,他们参加会议的热情也小些。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教学医院的治疗水平应该不低于非教学医院,否则也太说不过去了,观察数据也确实表明,在普通的日子里(非会议期间),二者的结果是一样的(24.8% 24.6%)。

2、非教学医院的治疗情况在会议期间和非会议期间变化不大,因为他们参会的热情不太高,参会的人和留下来的人水平差不多。观察数据也确实如此(24.3% 24.6%)。

3、教学医院的治疗情况在会议期间和非会议期间有差别,原因在于参会的人相对来说水平低一些(学生啦,搞教学的啦,做研究的啦;特别是,学生们要找工作、做汇报,更有必要去参会了),留下来的相对水平高一些,所以治疗情况好一些17.0% 24.8%,应该也是正常的。这跟会议期间对患者的照护强度较低,而对于高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照护带来的伤害可能会超过获益没有什么关系,跟“过度医疗造成伤害”就更谈不上联系了。

 

 

好了,这个解释很自然吧。医生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可是,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吗?医生们就不会被喷了吗?显然不会。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躺着也中枪”。原因也很简单:这个解释虽然貌似合理,但是它没有新闻价值啊,忽悠不住人嘛。实际上也是,我也不吃行医这碗饭,凑这个热闹干什么呢?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求辟谣】医生一罢工,全国死亡率下降50%

http://www.guokr.com/post/522464/ 

 

距离产生美:心脏医师离开临床 患者反而受益?

http://heart.dxy.cn/article/96826 

 

【争议】心脏病医师离开临床去参加学术会议,患者反而因此获益?

http://www.dinenv.com/do/bencandy.php?fid-3-id-69898-page-1.htm 

 

 

Startling benefit of cardiology meetings: Outcomes better when cardiologists away?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12/141222165043.htm 

 

Mortality and Treatment Patterns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During Dates of National Cardiology Meetings.

Anupam B. Jena, Vinay Prasad, Dana P. Goldman, John Romley.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4;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4.6781  

http://emcrit.org/wp-content/uploads/2012/11/JAMA-Intern-Med-2014-Jena-2.pdf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1:脑电波真的这么容易探测吗?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1.41421 脑电波遥控种种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2:手握充电宝真的能给手机充电吗?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2.50 :这回改用声波给手机充电了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3:播放大悲咒真的能让水稻增产吗?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4:高空漂浮风力发电机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4.567:风力是个宝,忽悠少不了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5:罗切斯特隐形斗篷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6:小型聚变反应堆技术获得突破了吗?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补):题目里的数字就是用来忽悠人的

怎样识别忽悠人的科学新闻

忽悠人的科学新闻(完):惊人的结论才能忽悠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9915-856957.html

上一篇:这才是了不起的工作:中国电火箭测试成功
下一篇:diamond:从过去的龙年看未来的中国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16 徐晓 吕喆 赵美娣 王春艳 董侠 杨金波 王荣林 李泳 文克玲 张云 黄永义 谢力 HLpope dulizhi95 rfm2007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