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
从来写作要深思:DeepSeek作文演示二三例
2025-1-26 08:47
阅读:4028

深度求索(DeepSeek)是当前最火的AI公司。刚才,我到该公司的网站(DeepSeek - 探索未至之境)试验了他们开发的智能助手DeepSeek-V3

我请他写了两篇作文,用的是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习惯》。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比两年前的ChatGPT还要好,比当年参加高考的我更是高明得多了。【用ChatGPT写作文:习惯(198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375556.html 】

我再请他写一篇分析性文章,简述40多年来高考作文风格的变化。还是非常厉害。

我有些绝望,请他再写一篇议论文《作文已死:AI对写作的冲击》。结果发现,他的境界比我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DeepSeek:“写作不会因AI而消亡,反而会迎来新的生机。在这个AI与人类共存的时代,写作将回归其本质——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AI不是写作的掘墓人,而是推动写作革命的力量。未来的写作,将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完美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写作将获得新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习惯》

习惯:文明的密码与生命的年轮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我习惯性地伸手摸向床头的手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习惯究竟是什么?它是刻在基因里的密码,还是后天养成的行为模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习惯既是推动历史车轮的动力,也是束缚思想翅膀的枷锁。

习惯是文明的基因密码。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狩猎采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这种规律经过千万年的沉淀,最终演变成了人类的生物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是我们反复做的事。因此,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从钻木取火到使用智能手机,从结绳记事到数字存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跨越,都源于将创新固化为习惯的过程。

习惯是生命的年轮,记录着个体的成长轨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生活规律严谨到让邻居以他散步的时间来对表,这种近乎偏执的习惯却成就了他在哲学领域的伟大贡献。法国作家雨果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写作,雷打不动的习惯让他创作出了《巴黎圣母院》这样的传世之作。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卓越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习惯的必然结果。就像树木的年轮,每一道纹路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见证着生命的成长。

习惯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伟大,也能禁锢思想。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惯习"理论,指出习惯既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强化社会结构。当习惯固化为教条,就会成为创新的桎梏。伽利略敢于质疑地心说的习惯,打破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爱因斯坦突破经典物理学的思维定式,开创了相对论的新纪元。这些科学巨匠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习惯的藩篱。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审视习惯的意义。当算法推荐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当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常态,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习惯不应成为束缚思想的牢笼,而应该是通向更高境界的阶梯。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让习惯真正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图片1a.png图片1a.png

 

 

 

以上个世纪80年代高考的风格,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习惯》。

习惯:人生的罗盘与时代的烙印

习惯,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人生的点点滴滴。它既是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是时代精神的缩影。回望历史长河,习惯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人命运,推动着社会进步。

习惯是品格的镜子,映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韦编三绝"的读书习惯,造就了万世师表的学识;李白"铁杵磨成针"的坚持,成就了诗仙的美誉。这些典故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求知的道路上,唯有培养勤奋、专注、持之以恒的习惯,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习惯是时代的见证,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响彻云霄。深圳特区建设者们"三天一层楼"的拼搏精神,折射出一个奋发图强的时代。这种争分夺秒、敢为人先的习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习惯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一个时代的习惯,往往决定着这个时代的高度。

习惯更是创新的源泉,孕育着突破与变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坚持每天在花园中漫步思考,这种习惯让他创立了逍遥学派;爱迪生保持每天工作16小时的习惯,最终发明了电灯,照亮了人类文明。但习惯不应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伽利略敢于打破地心说的传统认知,哥白尼勇于推翻日心说的固有观念,这些科学巨匠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继承中创新,在突破中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正确认识习惯的力量。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罗盘,指引我们走向成功;创新的习惯是时代的引擎,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让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习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习惯真正成为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

图片2.png 

 

 

 

 

请写一篇800字的分析性论文,简述40多年来高考作文风格的变化。

从"命题作文"到"任务驱动":高考作文40年风格嬗变的文化镜像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其风格变迁不仅折射出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深刻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演进轨迹。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到如今的任务驱动型写作,高考作文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教育理念的突破,也是一次文化精神的觉醒。

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作文,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题目无不体现着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这一时期的作文强调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求考生关注社会现实,展现家国情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言:"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这种写作导向培养了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90年代至新世纪初,高考作文开始关注个体价值与人文精神。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题目展现出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多元价值的包容。这一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体现了社会对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的重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指出:"作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这种理念的转变,标志着教育从集体主义向个体关怀的转型。

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任务驱动、多元思辨的特点。2015年全国卷的"女儿举报父亲高速打电话"2017年的"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中国",这些题目要求考生在具体情境中展现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这种变化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40多年来,高考作文风格的嬗变是一部浓缩的教育改革史,也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文化之镜。从政治挂帅到人文关怀,从单一立意到多元思辨,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折射出社会文明的提升。展望未来,高考作文必将继续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变革中书写新时代的教育篇章。

 

 图片3.png

 

请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作文已死:AI对写作的冲击》

当AI执笔:写作的重生而非终结

人工智能的崛起,让"作文已死"的论调甚嚣尘上。当ChatGPT能在几秒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文章,当AI写作软件能够模仿任何作家的风格,人们开始质疑写作的意义。但细究之下,AI带来的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一场写作革命的重生。

AI确实正在重塑写作的边界。在新闻领域,美联社使用AI写作系统Wordsmith每季度生成数千篇财报报道;在文学创作领域,AI已经能够创作诗歌、小说,甚至获得文学奖项。2020年,AI创作的小说《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入围日本文学奖。这些突破性进展,让传统写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如摄影术的发明并未终结绘画艺术,而是催生了印象派等新的艺术形式,AI的出现也将推动写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写作的本质是思想的表达,而非文字的堆砌。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AI可以模仿海明威的简洁,复制普鲁斯特的绵长,但它无法真正理解《老人与海》中的人类尊严,也无法体会《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光流逝。人类的写作源于生命体验,承载着情感温度,这是AI难以企及的境界。当莫言在《红高粱》中描写乡土中国时,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对故土的深情,这种源自生命本真的创作,是AI无法复制的。

AI与人类写作的关系,应该是共生而非替代。在新闻写作、商业文案等领域,AI可以承担基础性写作工作,解放人类的创造力。而在文学创作、思想表达等方面,人类写作者可以将AI作为创作工具,开拓新的写作可能。就像数字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新形态一样,AI也将推动写作形式的创新。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认为:"AI不会取代作家,但使用AI的作家可能会取代不使用AI的作家。"

写作不会因AI而消亡,反而会迎来新的生机。在这个AI与人类共存的时代,写作将回归其本质——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AI不是写作的掘墓人,而是推动写作革命的力量。未来的写作,将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完美融合,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写作将获得新的生命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片4.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姬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9915-147043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