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最后一课》的历史真相等5则 文摘100429

已有 2392 次阅读 2014-4-22 09:25 |个人分类:文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中国人, 爱国主义, 罗马帝国, 德国纳粹, 阿尔萨斯

《最后一课》的历史真相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很少有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

  《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然而,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中所述恰恰相反。或许由于法国教育部门认识到课文故事和历史现实的不同,不继续传授给学生,也是尊重历史和当地居民感情的表现。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地区,是法国本土上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域,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历史上,阿尔萨斯在17世纪以前属神圣罗马帝国,以说德语居民为主。1618年至1648年战争后,割让给法国。普法战争(1870~1871)后,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人说法语。一战后,划归法国。二战初期被德国纳粹占领,二战结束后阿尔萨斯又归还法国。但在《最后一课》中,似乎阿尔萨斯人都把法语当母语,这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北京青年报》4.2)

 

呼唤制度关怀  

  近日,冬奥会冠军周洋在面对省市领导“现在还有什么困难”的询问时,率真地表示:“我父母还没有工作!”有关领导当即表态:“各个相关部门的领导都在这里,可以解决一下了!”

  领导的这一表态当然体现了其对于冠军家庭的真心关怀。但这类当即表态、迅速落实之类的权力运行模式所彰显的,其实也正是权力的随意性。

  冬奥会后,周洋获得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奖励,共计320万元奖金和一套住房。对于这类奖励,虽然应该,不过奖励的方式和权力的运用却不无失当之处。比如,这是建立了高水平运动员奖励基金、纳入了财政预算,还是临时、即兴而不经任何程序的拍板?

  毫无疑问,运动员为国争光了,国家、社会给予必要的奖赏是情理之中。不过,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制度关怀,而不是领导的随意拍板;是透明的规范运作,而不是权力运用的进退失据。

(《北京青年报》4.10 严辉文)

 

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记者答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

  1.不要做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常见的毛病是不管人家问什么,只管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做了一个小报告。

  2.不要抖家底。一些地方官,不管回答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所辖地的土地、人口、物产、产值,甚至山川、历史、气候,全都抖落一遍。这些并不能见报,也无人关心。

  3.不要居高临下。答记者问就是答客问。对客人要尊重、客气,和气生财,谦虚生威。

  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不礼貌,人家觉得你心不诚。

  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用外交辞令,这样给人“滑”的感觉,自以为得计,其实有损形象,吃大亏。

  6.不要有对抗心理。所提问题有时可能尖锐,但不必介意,不要立即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

  7.不要念稿子。凡问答都是即时的,有稿,就有其心不诚、其人无能之嫌。

  8.不要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

  9.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容的表现,达到目标的同时还有一点花絮。如篮球的空中扣篮,足球的倒勾射门。但没有真本事,不要幽默,这样只会弄巧成拙。

  10.不要借机捧上级。虽面向记者,却心系领导。这是封建政治、奴性人格的表现。无论民主政治还是现代传媒都无此内容。

  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一开口即要接上记者的问话,不要自加前奏,自泄其气,反招人烦。

  12.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

  13.不要讲空话、套话。你要明白这些话统统不会见报,所有的记者都是挑最有个性的材料和语言来写稿。

14.不要向记者发脾气。不要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弄不好身败名裂。

(《学习时报》4.12 梁衡文)

 

常怀惊恐之心  

  这些年,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坚强,我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坚强吗?”我们校长曾经当众对我说:“任何工作,交给你,我是最放心的!”我问自己:“我真的那么能干吗?”没有人知道,我其实一点儿也不坚强,一点儿也不能干。我心中常怀惊恐,害怕的事情很多。

  我不怕家里的大物件比如电视机、电脑什么的坏了,可以直接请人上门来修。我最怕的就是那些小物件出了毛病,求谁来修呢?下水道堵了,我束手无策,只好一点一点抠,翻来覆去地想办法重新连接,在孩子的欢呼声中,我却瘫坐在地上。电灯的开关坏了,一点儿电路知识都不懂的我咬牙用螺丝刀拧开,然后再拧开一个没有坏的,一面担心天黑前修不好,一面又担心过电,紧张得不行。看啊想啊反复地接试,终于弄明白了,灯亮了。

  我不怕缺钱花,可我怕没有钱的感觉。我不敢乱花一分钱,有朋友教育我说:“你存什么钱啊?你的收入去掉还房贷和生活费用还绰绰有余,干吗花钱还那么算计?”我说:“你当然有底气这么做,我没有。你钱花光了,自可以找人要钱花。家里的钱花光了,有人和你共同承担面对。我的钱花光了,遇到事情找谁要?钱是人的胆,有储备我才能心中从容,头脑清楚啊!”

  我害怕辜负别人的信任,所以常常警醒;我害怕突如其来的麻烦,所以时刻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常怀惊恐之心,才能让我总是处在一种安然平静的状态。

(《广州日报》4.17 郭利文)

 

美国学生为何特别自信 

  美国的大学生无论考分如何低,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无论观点如何幼稚,都觉得自己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美国教育的最亮点在于:它可以把一个学生的数理化都教得很差很差,却让这个学生相信自己画的画很像毕加索。这个系统完全就是有预谋地忽略学生的缺点,同时拼命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从小到大,学生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听到的都是:你是最棒的!即使不是最棒的,你也是最独特的!

  学生们毕业的时候,就大体能了解到自己擅长和喜欢做的事。大学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让学生有足够机会了解和发现自己,并建立更多自信。学生选择专业与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是看自己是否有兴趣。美国的大学教授再不懂如何教学的,也深知一句鼓励学生提问的很管用的口头禅:没有愚蠢的问题……换句话说,无论学生的提问有多么愚蠢,做老师的一样要耐心解释,并且不能丝毫流露出对学生智商的怀疑。无论多么有个性的教授,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敢于当众出言羞辱或者打击学生的。对叛逆的学生,只要他不触犯校规,完全是听之任之。

  大学教育从来都不是双人舞。学生和教授的配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自信不自信、从容不从容,很大程度上和整个社会如何要求和对待他们密切相关。 (《世界报》4.21 吴绢文)


(原文写于2010-04-29 16:47:42 新浪博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787328.html

上一篇:黄山气象站
下一篇:世博杂谈---无奈的排队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