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西班牙出席会议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感慨:“极端高温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现象,它已成为常态。”彼时,当地正在经历一场高温热浪天气。在一年前的7月25日,古特雷斯发布了应对极端高温行动的呼吁,特别强调了高温的危害及全球必须积极应对气温升高带来的挑战。据估计,高温每年诱发的死亡人数接近五十万,这个数字是热带气旋致死人数的30倍。
气温不断上升,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压力,对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甚。极端高温不仅导致中暑和脱水,还可能加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由此可见,高温引起的健康问题在气象灾害防御领域的重要性,其影响程度绝不亚于常见的台风、洪涝、干旱、野火、雷电等,只是其影响方式更具隐蔽性。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的报告同样指出:“2000年至2019年期间,研究显示每年约有48.9万人的死亡与高温有关,其中45%的死亡发生在亚洲,36%发生在欧洲。”
在关注和警惕高温引起健康问题时,还应特别提及另一个与气温相关的影响,即“热夜”问题,其指夜间最低气温异常偏高的情况。最常见的定义方式为:某地夏季夜间最低气温超过该地历史基准期(如1991至2020年)夏季最低气温的第95百分位阈值。例如,2022年《柳叶刀·星球健康》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就采用了此种相对百分位法来定义热夜,也有在业务中采用绝对温度阈值(如最低气温≥25℃或≥20℃)定义“热夜”或“热带夜(Tropical Night)”的做法。此研究成果是由中国复旦大学联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以及欧美多个研究单位完成的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报告。研究人员收集了1981至2010年间中日韩28个主要城市的918万余条非意外死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热夜”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独立因素。在中国南部、中国北部、韩国、日本这四个区域,“热夜”的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热夜”暴露可增加40%至50%的死亡风险。研究还预测,在未来40年内,即使在严格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热夜”的频率仍将增加67.4%。“热夜”会显著干扰睡眠,预计到21世纪末,其带来的疾病负担将增长近6倍。
医学专家指出,睡眠不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高温会导致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新陈代谢加速、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增加血管负荷,容易造成急性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脏事件,并加重炎症反应。皮肤温度升高会刺激机体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的分泌,导致炎症反应加重,可能引起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感染。此外,还会增加精神疾病风险,使人感到心情烦躁,滋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在睡眠不佳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指出:“热浪为可持续数天至数月的异常炎热天气,使某些区域的最高和最低气温异常偏高。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一样重要,因为凉爽的夜晚有助于让身体恢复正常。”2025年7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也发表文章,指出夜间温度上升速度约为白天的两倍,会提升对心血管健康、睡眠与心理状态的负面影响。
从实际资料分析看,确实存在最低温度升高的显著趋势。根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1961至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速率达每10年0.31℃。但若将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分开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差异,1961至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最高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但每10年升高0.26℃,低于同期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而同期中国地表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则更为显著,每10年升高了0.41℃,明显高于同期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这一差异表明,一般发生在夜间的最低气温在以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速率提升,这一趋势应引起警惕。
“热夜”现象也是一个伴随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分析指出,全球最低平均气温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的不同,被称为“非对称性升温”,最低气温的升幅明显高于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升幅以1961至1990年平均值为基准,年平均最高气温从0.3℃上升到1.6℃左右,而平均最低气温从0℃上升了约2.6℃,为年最高气温升幅的两倍左右。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有关,也与水汽的增加有关,有利于夜间大气层“截留”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削弱了散热效率。此外,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当人们关注气候与健康问题时,要特别注意这类差异性的影响。同样是高温,在烈日下与在“热夜”中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并区别应对。“热夜”的影响或许不像其他灾害来得那么猛烈,但其潜在性与关联性对某些群体的影响不可小觑。只有对具体细节差异保持警觉,合理处置,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健康水平的预期目标。
《中国气象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小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149590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