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峰
沸腾的气候仍在持续
2024-2-22 12:38
阅读:2028

1月全球平均气温.jpg

1980~2024年全球1月平均地表气温偏差

2023年北半球进入春季后,伴随着全球平均气温屡创新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北美的持续林火、欧洲的高温热浪、印度的旱涝急转、中国华北的极端暴雨、地中海飓风造成上万人遇难。

北半球进入冬季后,高温区转向南半球,或许与南北半球人口分布及人类生存状况差异有关,全球平均气温持续走高状态的相关信息似乎不那么敏感了,但这不意味着全球增暖及相关负面后果有任何缓解。

从全球温度角度看,据世界气象组织(WMO)2024年2月9日发布的信息,2023年大部分时间全球月平均气温持续破纪录的趋势在进入2024年后仍未改变。根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提供的数据,刚刚过去的1月创历年气温同期新高,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3.14℃,比1991年至2020年1月的平均值高0.7℃,比2020年1月(上一个平均温度最高值)高0.12℃。

伴随这一新纪录的出现,还产生了值得进一步关注的相关指标。

一是从2023年6月开始,出现全球同期最热月平均气温纪录的事件,已连续发生了8个月;二是过去12个月周期(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的全球平均温度也创下历史新高,比1991年至2020年的平均值高0.64℃,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的平均值高1.52℃,这也是全球12个月滚动平均气温值首次突破1.5℃;三是相对于大气温度更具稳定性的海表温度也创了新高,南北纬60度(60°S—60°N)1月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达到20.97℃,比上一个最热1月的2016年高出0.26℃。

 12个月全球平均气温滚动平均.jpg

 

全球12个月滚动平均温度偏差演变

 

这些伴随出现的新纪录,较单纯的月平均气温创新高,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性。

特别是12个月平均气温值超过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1.52℃的出现,更令人关注,1.5℃是《巴黎协定》确定的两个限定目标阈值之一,虽不能以单一周期的结果为依据,但显然是一个有意义的警示,至少表明了全球平均气温距1.5℃的阈值已经很接近,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应感受到日益增强的紧迫性。

另一方面,从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波动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角度看,近一时期也在同步发生。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2023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中,“12月强寒潮创多地低温与积雪新纪录”位列第三。2023年12月14日至17日,强寒潮“光临”东亚地区,多国发生强雨雪和大幅降温,我国遭遇一次全国型寒潮过程,综合强度为历史同期最强。全国60%以上国土面积最大降温幅度超过8℃,寒潮过后,寒冷天气又持续一周。2023年12月14日至25日,全国平均气温仅有零下7℃,为历史同期第三低。

2024年2月,我国长江流域再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使全国春运遭受严重影响。

美洲大陆同样遭遇了极端天气的侵袭。2024年1月中旬,极寒的北极冷涡分裂南下,携带强冷空气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打破了从蒙大拿州到得克萨斯州的每日最低气温纪录,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受到低温和暴风雪的影响。

虽然气候学家预计在气候变暖条件下严寒事件会减少,但人们仍需要对这类由北极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极寒天气做好准备。

从全球角度看,新的一年,极端天气也不仅仅表现为寒冷,在处于夏季的南半球,高温热浪同样肆虐着地球生态,侵袭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

较为典型的是近期智利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严重森林火灾,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正值夏季的智利,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2月4日,平均降水量仅为4.4毫米,较常年同期(40.7毫米)偏少89%;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达到11天,明显多于常年同期(1.7天)。截至当地时间2月4日,森林火灾造成至少112人死亡,数百人失踪。为此,智利总统宣布从2月5日开始进入为期两天的全国哀悼日。

同样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自2023年12月以来遭遇了暴雨洪水侵袭,河水暴涨,达到60年来的最高水位,截至2024年1月中旬,已有超过300人因洪涝灾害死亡,数十万户家庭受灾。

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共同签署的《巴黎协定》中,各国都承诺要加倍努力,实现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2℃阈值以内的目标,并争取控制在1.5℃以内。

近一年来,全球天气气候异常演变,无论是全球平均气温、海温的异常升高,还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都给出了气候变化在进一步加剧的警示,人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增温幅度正在接近控制目标,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人类社会对保护地球环境负有重要责任,并做出了郑重承诺,但形势不容乐观,其关键是在已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确保方案、行动的有效性,如能源转型的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等,都不应仅是体现在文件、协议或共识中,而必须成为可测、可查、可量化的实际举措。

《中国气象报》

微信公众号科学网博客.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小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14226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