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uator AR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dli 站在世界舞台上搞科研,与国际一流团队过招,炎黄子孙无所不能。

博文

人群中的生物多样性,兼谈因材施教和工程能力培养

已有 3360 次阅读 2010-5-27 11:28 |个人分类: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类社会为金字塔结构,领袖级风云人物领导少数的精英,精英们又带领一群骨干,骨干指导一线工程师。还有一大群人做着最底层最原始的事服务上述人群。这里面肯定存在着大量的不公平,但这是现实,人无力改变。任何社会都是如此,这就是大自然,是稳固的由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利益链构成的完美生态。
领袖和精英是龙是凤,人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人们的命运注定各不相同,领袖和精英永远是少数,一线工程师则必定是大多数。人在升入初中之前看不出太大的差别,但在其后人的诸多性格特点和周遭境遇显示出对人的今后命运的安排。有的人家境和生活环境不好,无法接受优质的教育;有的人讨厌学习一看书本就犯困;有的人学习不得要领没有方法一味苦用功而收效甚微;还有的人自我封闭或排斥他人,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爱和帮助,被边缘化。这些人的成长便滞后于他人,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
大自然无时不刻的存在着竞争和豪夺,人们每时每刻受到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筛选。人群中为利益的无休止的争斗时刻保持人类社会金字塔结构的新鲜和稳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选拔录取机制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加入的筛分机。一群人走进了校门,同时另一群人被挡在门外。他们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毕业以后人们还会持续不断地遇到各色各样的机遇、挑战、纷争和拼搏,每一次都是考验都是筛选,每一件事都可能促使你发生命运的顺转或逆转。这是大自然赋予每个人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会。但无论如何,总的来看人的命运变化不大,发生突变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就基本确立了他的人生定位。
大学招生这个人生第一次筛选非常关键。大学扩招前,上了大学就是精英。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后,筛选机制弱化了,教育普及化的作用增强了。它为相当大的人群敞开了受教育接受筛选的机会。筛选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等级分的更细了,有985学校,有211学校,再就是一般高校。985学校的学生,生源和教育资源决定了他们大多数将来必定是精英。211学校也有少数人会成为精英,但仅仅是少数。其他普通院校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骨干和一线工程师的阶层。这就是经过筛选显露出的人群分级,有一定误差,但符合正态分布,误差不大。不服气也不行,大自然就是这样,就像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样。
既然这样,就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把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往精英方面培养。希望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创新的能力和超乎寻常的睿智。培养方式千篇一律都是要求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只是领袖和精英人才所需要的素质,这些人必须孤独求胜,就像将领统兵战斗。责任和智慧是他们的使命,具体的事物他们不善处理。比如对付流氓,做城管等他们根本不行。骨干和蓝领阶层没有很大的责任,无需独立和超常的智慧。他们是做具体工作的,要的只是踏实、勤奋、认真。最主要的素质是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他们是群体是构造物,讲究的是牢固和严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所有的人都具备独立自主能力,实际上贻误了大多数学生,也贻误了国家。造成个性膨胀,互不相让,拉不出屎的人也占着茅坑(哈哈,不雅!)。必须因材施教,因校施教。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实际上也是分级的,普遍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哈佛、麻省等少数名校那样。985学校应当着重开发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战略眼光。211以及低一级的高校,除了培养少数学生往精英方向发展外,绝大多数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应当立足于工程师培养,造就一大批踏实勤奋的产业工程师和基层骨干。对他们不要求搞研究搞开发,不要求承揽攻克国家难题的大任。他们首先要会合群,会守纪律,会协调一致的优质高效作业。能正确的接受技能训练,能有一套精湛的手艺和对岗位工作的精通。对他们来说做实际项目比做研究重要得多,练本领比会思考重要得多。
上面所述的观点,仅仅是针对教育而言的。与人的聪明不聪明无关。聪明还是蠢笨是人的作为生命体的质量标志,作为人的个体而言当然要“独立”面对每天每时每刻身边发生的一切,应该具备从容正确的采取最佳措施加以应对的能力。这种人类的聪明不是靠教育来提高的,要靠生活经验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智商情商人皆有之,无论他是领导阶层还是工程师阶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90-329199.html

上一篇:全球化模式下的的中国产品和中国人的技术
下一篇:聪明糊涂心
收藏 IP: .*| 热度|

1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