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回忆东非大裂谷之二:东非大裂谷考察花絮 精选

已有 4606 次阅读 2016-7-18 06:39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2、东非大裂谷考察花絮

在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中,追寻人类祖先足迹和探秘火山遗迹是考察队的重点,体味大裂谷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解埃塞俄比亚的风土人情以及与中国人民友好关系也是我们考察的内容。尤其是新闻媒体更青睐。

黄万波教授与贝尔哈维博士  

黄万波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与“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先后在国际知名刊物《自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队员们,尤其是媒体记者非常希望参观并拍摄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我请黄教授去联系博物馆,他愿意试试看。

8月12日,我陪同黄教授先行去博物馆联系。今天,博物馆休息。当黄教授递出名片,请求拜访馆长时,门卫立刻把我们迎进大门,入座会客室等候,然后手持名片进去了。

不一会,会客室外有人高声地呼喊:“Professor Huang”,我们立刻从会客室迎了出去。

一幕动人的场面让我惊讶了:来人见了我们,立刻迎上来与黄教授热情拥抱(照片8),并不断地说“Miss you”。

照片8.黄万波教授与贝尔哈维博士热情拥抱

原来,来人并不是馆长,而是埃塞俄比亚的资深古人类学家贝尔哈维(Dr. Berhawe),他读过黄教授的论文,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见过面。

国际同行朋友相见,分外亲切。

在贝尔哈维博士的陪同下,一位和蔼的女馆长带领我们考察队参观了国家博物馆。

亲近“Lucy”化石原始标本  

经过黄万波教授努力,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馆长专门为考察队特殊开放博物馆。一是允许中央电视台录像和拍照,一是特意从珍贵臧品室的一个橱柜中抽出抽屉,让我们亲近目睹了人类祖先“Lucy”化石原始标本(照片9),并可以合影留念。

照片9.我们有幸目睹人类祖先“Lucy”原始化石标本


玉米地里寻化石  

8月4日,当地古人类学者把我们的汽车带到一片玉米地(照片10),据他说,玉米地里有不少化石。

我很奇怪:一般说来,要寻找化石,必须在适宜的地质地貌条件,必须懂得化石分布的规律,必须认真寻寻觅觅……现在,把我们带到农民的庄稼地里寻找化石,这在我们国内是早就被人们采集完了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分开寻找,不到几分钟,我就发现,在玉米植株行间,只要你稍微仔细观看,星罗棋布的化石立刻映入眼帘(照片11)。

我们好奇地采集,好奇地求教黄教授,学习采集,学习化石识别方法,的确长知识了。但按照埃塞俄比亚国家法律规定,我们都把化石送到国家博物馆了。

照片10.当地古人类学者把黄万波教授等带进一片玉米地看化石

照片11.玉米植株行间的化石星罗棋布


这就是“火山锥”  

8月12日,我们跟随地质学家隋建新博士考察火山。在公路边,一座宛如“金字塔”的地貌呈现眼前(照片12)。

央视记者一边拍照,一边问:“隋博士,这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火山锥”隋博士一边采集标本,一边回答。

“请解释一下火山锥,好吗?”

火山锥是火山喷发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由于喷出物的成分和量的多少不同以及喷发方式的差异,火山锥具有多种形态,有盾形、穹形、钟状等火山锥。像这种圆锥状的火山锥是标准的火山锥形态。”

“有多少年啦?”

“上千年吧”隋博士答。

“谢谢你的科普演讲”记者开玩笑地说。

其实,我在旁边听,也得到了一点火山的科普知识。

照片12.埃塞俄比亚随处可见的塔形火山锥

凡塔雷火山口巧拾豪猪毛  

8月11日,汽车在坎坷不平的自然道上艰难地前进。我坐在汽车上,时不时地头会碰到车顶,感觉比我当年走过的青藏高原考察道路还要原始。“今天也许会有收获”我想,“因为,越是原始的地方越容易有新东西”。

大约走了近三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凡塔雷火山口。这是一座死火山,四周为草地与稀疏的树木(照片13)。

几位年轻力壮的队员走在最前面,迅速地沿着火山口逆时针方向前进。

我跟着这批年轻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看,专注地巡视地面,偶尔也仰望蓝天。突然,我仿佛看见在我前进的右侧不远处地面有东西,我立刻走过去,一看,高兴极了:原来是几根豪猪毛!我再往右侧看,还有,我逐一小心地捡起来,不知不觉地捡豪猪毛到了一个大洞口。我自发地停止了脚步,担心那洞内有豪猪。

粗略数数,已经好几十根了,有长有短,几厘米到30厘米不等(照片14)。我兴奋地大喊:“大家快来看,看看我捡到了什么宝贝啦!”

第一个跑来的是张树义,动物学家,他看见我手里那么多,调皮地笑嘻嘻地说:“高老师,见一面分一半啊!”

“没有问题”,我也笑着说,“我已经计算好了,全队每人两根,有福同享。”考察队近30人,基本上够分了。

张树义先来,自然满意地挑了两根长长的,兴致勃勃地要我在那豪猪洞口给他照相:手握豪猪毛,直指豪猪洞口(照片15)。

照片13.考察队队员们在火山口周围考察,大树右下角有一个大洞穴

照片14.参差不齐的豪猪毛长的近30厘米,短的只有几厘米

照片15.张树义教授分得两根豪猪毛后手握豪猪毛兴奋地指着豪猪洞穴照相

索夫奥玛尔洞摸黑捡到化石  

8月8日,考察索夫奥玛尔洞穴。进入洞穴不久,光线突然没有了,只有用闪光灯才勉强拍摄到照片(照片16)。洞穴内栖息有一些蝙蝠,张树义教授采集了一只蝙蝠标本(照片17)。

埃塞俄比亚专家开玩笑地说:“洞穴内很少有人来访,化石也不少,有人摸黑也采集到了化石标本。”

当我们来到洞穴尽头处,漆黑一片,队友们静静地享受这洞穴内特殊的安静环境,可以相当清楚地听到队友们一起一伏的呼吸声。

我尝试蹲下来,顺手在我蹲下的四周乱摸一把石头,待到有光线的地方一看,还真有一个小小的海螺化石。

队友们看了,戏说“高老师应该改行古人类研究”。也许队友们是把我前面率先捡到石器的事情联想吧。

照片16.我们在索玛尔洞穴中聆听埃塞俄比亚专家的介绍:洞穴内有不少蝙蝠

照片17.张树义介绍采集了洞穴内蝙蝠标本

访问多荷部落有惊无险  

通过埃塞俄比亚驻中国大使馆的大力帮助,安排我们访问当地的多荷原始酋长部落。这是我们此次考察的最北端(见图2)。

据介绍,多荷酋长部落相当独立。部落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枪支,可以对抗政府对他们的不合理干预。为了采访顺利,当地政府建议我们为地方为学生捐赠文具,因为这个地方很穷。杂志社带来了100套小学生的背包和文具,作为捐赠礼品。

我们想,我们来捐赠东西,当然会受到欢迎,因此我们高高兴兴地走向多荷酋长部落的居住地。

但是,当我们进入部落的居住地时,除了一些女孩子好奇而友好地远远观望外(照片18),一些荷枪实弹的男人紧紧跟随他们的女人,严阵以待(照片19)。

张波通过当地带队负责人请来了部落酋长,当面说明来意(照片20)后,才顺利捐赠了学生文具(照片21)。

原来,这个部落的男人不太欢迎我们这些男士,持枪怒视我们,怕我们“抢走”这个部落的女人。

照片18.多荷部落的女人和孩子好奇而友好地远远观望我们

照片19.多荷部落的男人荷枪实弹保护他们的女人

照片20.张波(前排右)坦诚向多荷部落酋长(前排左)说明捐赠来意

照片21.考察队副队长张波正在逐一把捐赠礼品送到孩子们手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75197-991273.html

上一篇:我的科学探险回忆: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下一篇: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之三:壮丽的东非大裂谷
收藏 IP: 110.96.170.*| 热度|

10 张晓良 黄彬彬 李土荣 康建 周家馨 杨正瓴 木士春 guhanxian accx12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