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听了旅美华人哲学教授朱新民先生的哲学讲座《上帝死了吗?》。朱先生解释说,他所谓“上帝”具有双重含义:一种是宗教意义的上帝,另一种是非宗教意义的上帝。在他看来,无论是宗教意义的上帝,还是非宗教意义的上帝,都是“上帝死了”。
朱先生分别讨论了实在论(Realism)与后现代哲学(Postmodernism),并把它们的基本观点概括为:
以卡尔纳普、汉普尔、波普尔和罗素为代表的实在论的观点:上帝未死,世界有待于我们去开发。
以蒯因、科恩、罗蒂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的观点:上帝已死,世界有待于我们去创造。
朱先生把实在论(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基本思想概括为:
客观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决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表象论——人的心灵好比是一面镜子,人的观念就是客观实在位于镜子里的影像或表象;
基础论——知识就是关于世界的一个真实的表象体系,它必须建立在一个确实无疑(certainty)的基础(foundation)之上,一般说来,经验提供了这个基础;
符合论——真理就是信念或命题与事实相符合。真理独立于人的观点。真理是一元的,谬误是多元的;
积累论——知识是积累性的,它是一种逐渐向上的连续发展。
朱先生还特别提到了实在论所注重的五个区分:
1、 观察和理论的区分:前者涉及客观的证据和经验,它们是中性的,同理论无关,但却为后者提供了基础和辩护;
2、 发现和辩护的区分:发现事实的过程不同于辩护已被发现的事实之信念。前者牵涉到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后者仅仅为这种信念提供逻辑基础;
3、 事实和价值的区分:自然科学不同于其他种类的信念,它只使用理性研究事实,这种研究同人的价值无关,其他学科则与人的感情有关;
4、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前者的真理性取决于构成词的意义,与事实无关;后者的真理性依赖于语句的结构以及客观事实;
5、 必然与偶然的区分:必然真理在一切可能世界内部都是真的,偶然真理至少在一个可能世界是真的,但不是在所有世界都是真的。
接着,朱先生讲述了后现代哲学对实在论思想所提出的挑战。我记录了如下要点:
蒯因:
知识乃是一幅人造的纺织品。
在原则上,各种物理理论之间的确定同可以选择的政治决策之间的确定没有多大的差别。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整个科学体系像一种力场,它的临界状况就是经验,与经验在周边的冲击引起了这个力场内部的调整,没有哪个具体的经验是同力场内任何一个命题相联系的。
科恩:
科学家生活在不同世界。
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不可截然分离。
罗蒂:
给予的纯粹感觉材料是个神话。
“知道X像什么”与“知道X是什么种类”是两码事。
辩护是一种交流,一种社会实践,是整体性的。
朱教授在讲座中引述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量子力学是令人赞叹的,但是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告诉我,这还不是真正的货色。这个理论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它并不使我们更多一点的接近上帝的奥秘。无论如何,我不相信上帝是掷骰子。”
按:由此看来,爱因斯坦显然是一位实在论者,他信仰上帝,无论这个上帝是宗教意义的还是非宗教意义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可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6-3406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