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ingyong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yingyong2014

博文

IEEE禁华为的背后逻辑:学术话语权所带来的商业市场 精选

已有 8964 次阅读 2019-5-29 23: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9529IEEE通过邮件宣布华为员工将被禁止作为旗下期刊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这则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对此,人们不经要问:评审稿件并不涉及保密专利,此举到底何意?

为了理清这一逻辑,我们要回到任正非最近的一次讲话: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我们有几个人在认真读书?博士论文真知灼见有多少呢?这种状况下,完全依靠中国自主创新,很难成功。为什么不跨国创新呢?可以在很多国家中建立创新基地。哪个地方有能力,就到哪个地方去,我们可以在当地去建一个研究所。

显然任正非的商业视野是国际的。那么IEEE为什么会禁华为呢?这就要从华为的5G技术说起了。华为的5G技术源于2009IEEE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Channel Polarization: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论文的作者是一位土耳其教授Erdal Arikan,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Polar Codes(极化码)的编码方法。华为自2010年开始就对Polar Codes技术寄予厚望,经过6年近数十亿美元的投入之后,终于建立了以Polar Codes编码为基础的5G技术。


博文.jpg

                             Erdal Arikan教授


与此同时,美国的企业也在发展5G技术,但是美国企业使用的是更早的编码技术LDPC。有点意思的是,LDPC编码的发明人Robert Gallager教授正是Erdal Arikan的导师。而Robert Gallager的导师就是著名的信息科学创始人申农(Claude Shannon)。华为与美国企业5G技术之争本质上就是Polar Codes编码与LDPC编码之争。

那么这两种编码技术孰优孰劣呢?

按照Erdal Arikan自己的说法,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可以判定哪种代码更好。根据应用程序的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LDPC,而其他人则更喜欢Polar Codes,从来没有一种解决方案能适合所有人。

正是因为分不清LDPCPolar Codes哪个更好,所以才有了当前美国对华为5G的封锁。那么IEEE跳出来又是掺和什么鬼呢?IEEE是当前信息科学的主流出版团体,代表了信息科学的话语权所在。假如,IEEE禁止华为旗下科研人员参与审稿和编辑,那么就意味着Polar Codes编码这种数学语言从此很可能就与IEEE旗下的期刊绝缘了。与此同时IEEE 旗下的期刊会大量刊载LDPC编码的数学语言。如此一来,全球信息科学的科研人员(IEEE巨大的读者群)将有很大一部分被迫接受LDPC编码这种数学语言。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当其他国家的信息科学科研人员只能阅读到以LDPC编码这种数学语言写出的论文时,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些科研人员由于路径依赖,重新学习Polar Codes编码的成本将是巨大的,他们所工作的公司将被迫使用LDPC编码技术从事研发。如此一来,美国5G技术可以争取更多国家的市场份额。全球市场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在以英语为主流科技语言的时代,美国本身具有巨大的优势,而它显然在利用这一优势。任正非的视野是高远的,他盯准的是全球市场,他会毫不犹豫的采用来自土耳其的一位信息科学家的工作来发展5G技术。但是中国目前缺少主流的英文学术期刊确实是一个问题,它可能导致在学术话语权上失掉先机。

华为这次的IEEE事件是一个警醒: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顶级英文出版平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3715-1181934.html

上一篇:苏黎世大学物理系的六位诺奖得主
下一篇:自发经济秩序:人类社会的演进
收藏 IP: 77.59.135.*| 热度|

40 张成岗 鲁学星 李鸿滨 熊建华 饶德伟 周大方 王卫 谢力 李毅伟 武夷山 杨金波 张江敏 王立新 范振英 孙志鸿 白禹 黄永义 黄洪林 彭思龙 应行仁 王启云 梁劲康 李陶 李世晋 钟振声 曹学蕾 姜文来 周春雷 郭新磊 段德稳 雷宏江 王安良 汤茂林 陈佳琪 陈芦园 goyc bumblebee EditSprings liyou1983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