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人之诗论(16):科学研究者研习经典诗词的益处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诗论之十:“具象描摹—情感递进—哲思留白”三元结构
诗论之十一: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造境,一分明旨。
诗论之十二: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十三:境界出于“不俗之人”:情趣和意境、情与景交融、体悟和共情
诗论之十四:学诗,为修养而非为成诗家
诗论之十五:诗家,了解若干科学研究思维之裨益
诗论之十六:科学研究者,研习经典诗词之得益
诗论之十六 :科学研究者研习经典诗词的益处
经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精髓,对科学研究者而言,绝非闲情逸致的点缀,而是锤炼思维、提升境界、滋养创新的重要源泉。其益处可作如下阐述。
一、见微知著:洞察力的深化与思维视角的拓展
经典诗词常能以精微意象展现宏阔宇宙或深邃哲理,此“以宏识微”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至关重要。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身处庐山难窥全貌的日常经验,深刻揭示了认知主体受限于特定视角的普遍困境。此理于科研中如警钟长鸣:过度聚焦技术细节或单一理论框架,常导致对复杂系统整体关联性的忽视。牛顿从苹果坠地领悟万有引力,正是突破局部经验束缚的典范。
诗词“天马行空”的意象类比,更能为科学想象注入活力。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几何线条(直烟、圆日)抽象概括广袤荒原的视觉特征,其提炼核心要素构建意象模型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构建理想模型(如理想气体模型)的思维过程高度契合。爱因斯坦“思想实验”中对光速旅行的设想,亦是这种超越具象束缚的类比与想象能力的杰出体现。
二、推敲文字:锻造精准与高效的学术表达
诗词对语言的极致锤炼,为科研表达提供了最高范本。贾岛“推敲”典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生动体现了对词语精准性、情境贴切性的不懈追求。科学表述同样要求概念严密、指称清晰,一个术语的偏差(如“速度”与“速率”)可能导致理解鸿沟。钱学森将“Virtual Reality”译为“灵境”,既准确传达技术核心(虚拟、沉浸),又以“灵”字赋予其东方哲学意蕴,堪称科学术语翻译的“推敲”典范。
诗词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亦深刻契合科学表达对逻辑清晰与简洁凝练的双重要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十四字即构建出时空(万里、百年)、情境(作客、登台)、身心状态(悲秋、多病)的多维意象网络。科学巨匠如狄拉克,其表述以极致简洁著称,他曾言:“一个物理定律必须具有数学美(A physical law must possess mathematical beauty)”,这种对“数学美”与表达简洁性的追求,与其理论(如狄拉克方程)的优雅形式高度统一。
三、感悟理论之美:科学审美与结构洞察的滋养
诗词中蕴含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韵律、简洁),与科学理论追求的“和谐与秩序”内在相通。杨振宁深谙此道,他在《美与物理学》中引用布莱克诗句:“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强调科学探索亦是在追寻万物深层结构所呈现的“无言之美”。
诗词以最精炼语言承载丰饶意蕴,亦为科学理论追求“简洁而有力”提供了美学参照。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仅十字便勾勒出浩渺空间与朦胧山色的宇宙图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 = mc²,以其极致的数学简洁性,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能量的本质关联,被誉为“最美丽的科学发现”。这种对简洁性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人类理性对世界根本秩序的永恒探寻。
四、激发创新思维:跨界联想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诗词意象的跳跃性与非逻辑组合,常能打破思维定式。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现实瀑布大胆想象为星河倾泻,这种突破常规的联想能力,在科学创新中尤为珍贵。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启发苯环结构的发现,正是非逻辑的意象联想催化科学突破的例证。诗词培养的这种“非功利性”的想象力,为科研提供了超越工具理性的原动力。
总结
经典诗词对科学研究者而言,是思维的磨刀石、表达的试金石、审美的营养剂与精神的灯塔。它非但不会削弱科学理性,反而能使其根基更深厚、视野更宏阔、表达更精妙、情怀更博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家从经典诗词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将更有可能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征途上,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抵达“真”与“美”交融的崇高境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50398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