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行人之诗论(14):学诗,为修养而非为成诗家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实景描摹—想象生发—心境共情”三部曲
诗论之十:“具象描摹—情感递进—哲思留白”三元结构
诗论之十一: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造境,一分明旨。
诗论之十二: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十三:境界出于“不俗之人”:情趣和意境、情与景交融、体悟和共情
诗论之十四:学诗,为修养而非为成诗家
诗论之十五:科学研究者,研习经典诗词之得益
诗论之十六:诗家,了解若干科学研究思维之裨益
诗论之十四:学诗,为修养而非为成诗家
钱穆先生倡导“学诗为修养”
目的在欣赏,不在创作:学诗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丰富精神、涵养性情,与更高的人生境界相交接,而不是为了自己成为诗人。能欣赏,已是莫大价值。
人生的“好朋友”:它比哲学、理学更亲切,能像好朋友一样深刻影响我们。在业余时间用心于中国诗,可以为人生“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力量。
诗品即人品: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人生化”的,诗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鲜活、有境界的人。学诗是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它能提升人的心胸和境界,提供“无穷的安慰”。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要深入了解背景,但又不必过度考据、穿凿附会,以免失去诗的真趣味。重点是体会诗歌整体的“情趣与意境”。应摒弃吹毛求疵、标新立异的态度。要欣赏内在的真实生命与高远境界,而非纠缠于用典、形式等表面问题。
一、 学理逻辑
该论的核心在于将学诗视为一种文化实践和生命修行,而非一种技艺训练。其逻辑链条如下:
逻辑起点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一大区别在于其极致的“人生化”。西方文学常是对外在世界的描摹,而中国文学则是作家将自身全部人格、性情和真实人生融入作品的结果。因此,诗的背后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件艺术品。
核心路径 既然诗是人格的投射,那么学诗的过程,就不是单纯地学习平仄、对仗,而是透过文字与古代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们读杜甫,是学习他的忠爱仁厚;读李白,是感受他的洒脱不羁;读王维,是体悟他的空灵禅意。这是一个“尚友古人”的过程,是在文学中寻找精神上的同道。
终极目的 通过与诗中高尚人格的不断“对话”和“共鸣”,读者的心胸得以开阔,境界得以提升。诗歌为我们提供了:
情感的慰藉:“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诗歌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使我们在面对人生起伏时有所依托。
境界的提升:我们能接触到“一个合乎自己的更高的人生”,从而超越一己之私、一时之困。
精神的安顿:在纷扰的现实中,诗歌可以开辟一个精神的后花园,如陶渊明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心灵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方法论
入乎其内:要求我们“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和作品的背景,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人格与诗境。
出乎其外:反对过度考据、穿凿附会,以免陷入琐碎而失去了对诗歌整体“情趣与意境”的直观把握和情感共鸣。关键在于“体会”,而非“解剖”。
心态 学诗不是为了炫耀学问或成为诗人,而是做一个能“欣赏”其美的“共情者”。
二、 唐宋名篇例证
1.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描绘了一个极其幽静、无人打扰、唯有明月相伴的意境。我们学习欣赏这首诗,并非要学习如何描写竹林夜景,而是去体悟和向往诗人那种内心极度充实、安宁、与自然宇宙相往来的精神境界。在繁忙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在心中默诵此诗,便能获得片刻的宁静,仿佛为自己的心灵“弹琴复长啸”,这是在涵养一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襟。
2.杜甫《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写于杜甫历经离乱后,在成都草堂暂得安定的生活。学此诗,不是学其对仗如何工稳,而是共情于:在饱经忧患后,对平凡家庭生活那种深切的热爱、珍惜和知足。它教导我们,人生的幸福往往蕴藏在“老妻画纸”、“稚子敲针”的寻常景象之中。
3.杜甫《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此诗写于“万方多难”之时,诗人个人漂泊(“伤客心”),国家动荡(“西山寇盗”)。但我们读这首诗,学习的不是他的忧愤,而是他在巨大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那种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格局。“北极朝廷终不改”是对国家命运的坚定信念,“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是将个人伤痛置于浩渺时空中的宏大视野。这种在逆境中依然心系天下、信念不倒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通过学诗所能汲取的最宝贵的精神修养。
4. 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学习欣赏此诗,绝非为了学会如何描写隐居生活,而是体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它教导我们,在人生困顿(“水穷处”)时,不应绝望,而应转换心境,发现新的契机与风景(“云起时”)。这种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旷达心境,是我们在面对人生逆境时极其宝贵的修养。
5.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诗中浓郁的愁绪人人能感,学此诗,重点不在于模仿他的豪饮与狂放,而在于学习他处理人生“不称意”时的洒脱态度。“明朝散发弄扁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与烦忧的过去决裂,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修养一种豁达通脱的人生态度,而非沉溺于愁苦。
6.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价值,远超出其白描画面的精妙。更是那种在绝对孤独和巨大压力下,依然坚持自我、凛然不可犯的孤高气节。
7.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是“为修养而学”的终极典范。我们无需成为词人,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人生态度。
总结
钱穆先生所倡导的“学诗为修养”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在当代生活中对接传统智慧的捷径。它告诉我们:
诗歌不是古董,而是鲜活的“好朋友”,能在我们孤独、困顿、迷茫时给予亲切的陪伴和高明的指点。
学诗不是风雅的点缀,而是修行,其目的是通过“尚友古人”来锤炼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安顿。
欣赏即是一种成就。当我们能真正被杜甫的仁爱、李白的豪情、王维的宁静所感动时,人生已然获益,远胜于成为一个徒具技巧的“诗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5034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