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之诗论(8):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钟茂初
笔者作为诗词领域的外行人,提出以下关于诗论观点。
诗论之一:抽象事物(“虚”)与具体事物(“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诗论之二:宏大叙事(“大”)与日常叙事(“小”):大则小之、小则大之。
诗论之三:时空处理:刹那永恒,咫尺万里。
诗论之四:人与物:“人”拟“物态”、“物”拟“人态”。
诗论之五:叙事与情理。由“私事”及“共情”、由“私事”及“公理”。
诗论之六:哀而不伤——哀于共情,而非博取同情。
诗论之七:忌直贵曲——可大直若曲,不宜大曲若直。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诗论之九:见闻起兴,比之言志;见闻寻常,比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三分起兴,一分言志。
诗论之十:平仄押韵并非刻板教条,而是通过声律节奏抑扬以情。
诗论之八:适当虚化处理——以虚字虚词写实景,以留白得诗意
学理逻辑
实景:指诗中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场景(如山、水、花、鸟、事件)。
虚字/虚词:在汉语中,那些没有实在词汇意义、主要起语法和语气功能的词,如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例如:犹、自、更、何、处、时、空、莫)。
虚化处理:诗人运用虚字虚词,或进行模糊化、不确定性表述,来软化、稀释、甚至解构“实景”的确定性和局限性,使其不再是一个僵化的客体,而成为一个能引发多重理解和无限遐想的开放性能指。
留白:源于书画艺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以求其“无画处皆成妙境”。在诗中,即是通过语言的虚化,创造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情感的空隙,邀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和人生体验去填充,共同完成诗的创作。
“无”的哲学:诗歌中的“实景”是“有”,而“虚化”和“留白”就是“无”,正是这些“无”之处,赋予了诗歌生机与灵动。
“顿悟”:强调超越语言的直接指涉性,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适当的虚化,正是为了打破语言的牢笼,指向那不可言传的妙悟。
诗学机制:
软化物象,营造氛围:虚词不描绘事物本身,而是描绘事物之间的关系、状态或给人的感受。它能将孤立的实景串联、浸润成一种弥漫性的氛围或心境。
开放解读,生成多义:虚化处理不给出唯一答案。它创造的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使得同一句诗能被不同读者在不同心境下解读出不同的意味,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容量。
引导体验,而非陈述事实:诗人的目的不是报告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主观的、独特的生命体验。虚词是引导读者进入这种体验的路标,而不是终点。
唐宋名篇例证
1.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虚化分析与留白:
诗的核心虚化在于“寂无人”和“纷纷”。
“寂无人”并非简单地陈述“这里没人”,而是营造了一种绝对的、永恒的静谧氛围,剥离了所有人世的喧嚣与干扰。
“纷纷”是一个状态虚词,它不精确描述花如何落,而是渲染出一种自然而然、生机自在、无始无终的流转状态。
所得诗意:全诗因这种虚化处理,从单纯的写景升华为一个永恒的禅境。花的“开且落”不再是悲戚的,而是在绝对的寂静中彰显着宇宙本身的生命律动。巨大的留白(为何无人?花开为谁?落向何处?)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哀乐的、深邃的宇宙意识。
2.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虚化分析与留白:
这句诗的魔力全在两个虚字:“悦”和“空”。
“悦”本是形容词或动词,这里作使动用法,“使鸟性愉悦”。但它并非实写鸟如何欢叫,而是描述山光的一种功能、一种灵动的效应,虚化了场景,突出了山光的灵性。
“空”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是“潭影空了人心”的简单叙述,而是描述一种瞬间的心理体验和净化过程——清澈的潭影映入心中,使人俗虑顿消,心境空明。“空”在此是一个状态、一个结果,更是一个动态的、正在进行中的心理动作。
所得诗意:两个虚字,将外在实景(山光、潭影)与内在心性(悦、空)完美贯通,创造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极致禅意美感。其留白在于“空”后的心境究竟如何,需读者自身体悟。
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虚化分析与留白:
关键虚字在于“尽”和“唯见”。
“尽”是一个过程性、结果性的虚词。它不写船本身,而写船在视觉中逐渐消失、化为乌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度就是诗人伫立凝望的时间长度,也是离情别绪的绵延长度。
“唯见”是一个排他性的强调。它虚化了眼前所有其他景物,天地间只突出“长江天际流”这一永恒的画面。友人的船消失了(“尽”),但诗人的思念没有尽头,已融入这滔滔江水。
所得诗意:通过“尽”和“唯见”的虚化引导,离别的伤感没有被坐实,而是被放大、拉长、并融入了永恒的时空,获得了浩渺而深沉的品格。留白处是诗人无尽的思绪,尽在不言中。
“适当虚化处理”是诗人从“匠人”走向“哲人”的关键一步。它要求诗人:
超越“写真”:不满足于忠实地摹写物象。
驾驭“虚词”:精妙运用虚字虚词来经营气氛、勾勒关系、传递神韵。
敢于“留白”:信任读者的智慧,敢于在诗中最关键的地方“不说破”,创造意义的空筐结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茂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51036-150099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