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思考
周 健
时间来到2025年的夏天,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从芯片到人工资智能等诸多方面,莫不如是。前不久,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空战结果,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发展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领先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是高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决定了一个高端人才的初始教育和培养是否合格?所以,这也是发展科学技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值得关注。
1. 评审人
在大学中,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一般有本校专家的内审和校外专家的外审两种方式。在外审方式中,有的大学还可能选择国外专家评审。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涉及到大学为自己的博士生遴选学位论文评审人员的标准问题。不言而喻,博士生学位论文所属专业领域的著名教授和著名研究人员是首选。(1)虽然著名教授和著名研究员是首选,但是面对我国这样的博士生人数众多的现实来说,要为博士生找到一位著名教授或著名研究员作为论文评审人员却并非易事。同时,著名教授或著名研究员的时间往往有限,对于学位论文评审需要较长时间而言,这也是一个矛盾。因此,这项首选不一定是最佳。(2)对于考察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这项任务来说,选择一位具有博士学位、专业属于小同行,并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研究经历和论文评审经验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或相应职位的研究人员,可能是更佳的选择。其中,评审人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评审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论文评审的经验越丰富,学位论文评审的质量越高。(3)大学为评审人员提供本校的研究学位的评估标准,以便让评审人充分了解该机构授予的学位种类、各学位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4)评审人自身应该抱有一个中立的态度来对待博士生学位论文评审。正如澳大利亚的一位评审人所说:“在阅读论文时,我努力理解学生的立场。即使我不认同他们的观点,或者存在分歧,我也会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看他们是否忠实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2. 评审标准
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标准而言,不同的大学可能有不尽相同的阐述,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教育界公认的共识。(1)博士论文应作出重大且原创的知识贡献。显然,这一标准更像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鉴于博士培养的目标是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这一标准无疑是最优的。不过,在众多的博士论文提交者中,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毕竟是极少数。这一条作为博士论文评审标准的内容之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就不太恰当了。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博士论文评审都应该按照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来评审。因为博士毕业仅仅是科学研究职业的初始起点。(2)博士论文评审应该基于其提供者当前的专业能力和未来从事科学研究职业的潜力。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包括了论文提供者当前专业的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未来从事科学研究职业的潜力涵盖了论文提供者的个人价值观、好奇心、理性与质疑、探究与批判精神、逻辑分析与决策能力、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技能等。这个标准是适合绝大多数博士生论文的评审标准。正如一位评审人指出的那样:“博士学位是进入研究生涯的基石。你只需要证明自己具备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就是你需要做的。博士学位是三年的辛勤工作,而不是诺贝尔奖成果”。尽管这一标准是个务实的标准,然而要通过一篇论文来判断提供者是否达到了这一务实标准的要求,这对于论文评审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评审人只能通过论文中的间接的、碎片化的、可能是隐喻的、可能是模糊的相关信息来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所以,对于评审人的论文评审经验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与此相应的是,如果博士论文评审只强调原创的知识贡献,这样既难免严苛,又可能埋没了大多数原本合格的博士。另外,如果博士论文评审仅仅重视论文的格式和呈现方式、文献综述、理论或哲学框架,以及未经证实或过度概括的结论,以及所研究的问题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内容,那么又可能忽视了对博士论文提供者当前专业能力的分析与判断。由此可见,对于博士论文的评审标准,需要谨慎的综合平衡与考量。既要能发现和赞赏科学研究的新星,也要能够遴选出掌握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且具有在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潜力的明日之星。
3. 影响因素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涉及到学生能否毕业、博士生导师的业绩评估、博士生所在大学的声誉、评审人员自身的声誉等问题,因而诸多因素会影响到论文评审。(1)类似于学术期刊的双盲评审法值得借鉴。(2)博士生导师的科学研究声誉不应该影响到论文评审。(3)博士生是否发表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宜作为学位论文达标与否的决定因素。当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经证明,发表了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博士论文评审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是可以理解。
二0二五年七月三日
联络:zhoujian.china@aliyun.co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周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48178-14922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