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学科的困扰
前言:很久之前就来过科学网,后来由于学业、工作等关系来了又走了几次,之前好像没有注册过。这次是无意中看到喻海良(很抱歉把名字写错,挂了好几天)老师那个青椒与老辣椒的博文进来,然后陈安老师的系列博文小说看得入迷,待得时间长了些,然后看到金拓老师的一些精辟的评论,于是留下来,然后注册。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博文很好,影响很大,比如《今夜无眠》博文等,但是这三位老师是让我留在科学网并注册的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篇博文讲交叉学科,其实是想用该博文介绍一下我的专业背景。下面是正文
交叉学科或者什么多学科交叉似乎是学术界很流行的词语,学科交叉意味着好论文好成果,但是事实上并非全部如此,交叉学科有时候也会有很多困扰。
以我为例,我大概能够算交叉学科吧
在谈具体方向之前,举个例子。年前投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半个月左右回了意见,拒稿,其实只有一位评审人意见是拒稿,其他的意见还不错。这位评审人指出我的几个用词错误,但是这些词语在我们这个小方向经常说经常用,没有问题,不过由于是交叉学科,到了一位被交叉的专家手里,词语不能那么说,另外我之前在学术圈交流,提了一个观点,也是本文一个假设,以前都没问题,在他这里,认为不合科研进展的方向。
个人对这位评审人挺感激的,早点指出我的错误是好事情,以后我会用词更规范一些,而且意见反馈很快。不耽误时间。
另外一篇则是两个月才给回复,估计是要求大改,评审人只有一行评审意见。评审人半行语句指出该论文应该在**方向作为重点。但是我之前已经有一篇论文在该方向做了详细的论述。这篇论文网上已经能够下载到,我的论文中也做了足够的引用。也就是说这个评审意见提出的修改建议根本就不是什么建议。只能说是评审人对这个方向不熟悉。
这里其实就是交叉学科的一种困扰。作为交叉学科研究,可能要涉及到多学科,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涉及到的学科都熟悉,而且问题是即使你熟悉了,比如你的交叉学科方向为丙,是甲乙两学科交叉的结果,那么评审人很可能来自于甲乙丙中的任何一个,如果是来自于甲乙方向,很可能对你的其他方向不熟悉,评审意见可能就不一定有参考性。这个尴尬就此打住,不多说了,经历过的肯定理解,不理解的可能没有经历过,没必要理解。
我的一个研究方向是:植物生长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从研究生开始一直做这一块,做了十来年了,现在还在做。应该属于农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当然涉及到环境因素等等。比如建立水稻的模型,计算不同品种的水稻光合作用能力,研究株型育种方向,如果报国家基金,选择哪个方向呢?似乎好几个方向都可以选,似乎又没有哪个方向特别合适的。我申报国家基金都是这个方向,很不好选,不过运气还好,得到过ABB的评价,只是投票被刷下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很辛苦,工资那么一点点,实验材料只能是取自别人的实验边边角角,自己掏腰包买点工具测量。然后屡败屡战的申请国家基金……
还涉及到多学多得的问题,植物生长模型从研究方向来讲似乎是个百搭,什么植物都能作为研究对象(只有一个单一植物作为对象似乎生存空间太小),但是如果做几个植物,不只是要了解该植物生理习性、栽培管理手段、育种方法,还要学习该植物涉及到的一点专业术语,偏偏这并不是研究重点,所以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至于说合作研究,那自然是好的。个人觉得自己合作已经相对深入,但是,总之大家都懂得。
另外一个方向是设施农业智能控制。工作之后随着领导一起做起来的,这一块似乎也是交叉学科,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反正也没打算这一块上申请基金。也没什么渠道申请国家项目,只是踏踏实实随领导一起摸索,在大大小小有十来家农业企业用上我们的控制系统。“一条短信提醒该浇水了,在美国控制大棚遮阳网打开关闭……”这些噱头式的新闻报告中,我们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被媒体长枪短炮围观倒也能飘飘然。不过最好的还是带着别人参观,农业企业主向客人介绍,用了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根据温湿度、风向风速智能灌溉),果品产量提高一倍。虽然总觉得有点夸张,但是心眼里还是很高兴的,农户对我们的认可啊!不过如果写论文,那怎么写?好像也没法写。也许过了两三年,我们能够在省内做二三百个点,会说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现在还不敢说。
还有一个方向,土壤环境植物营养。这个怎么说,老本行,本科专业,读书期间一直在这个环境,虽然没有实际做过相关项目,但是天天看天天聊,实验也在做,如果有相关课题……当然这一块没有实际在具体方向上承担课题,谈不上什么交叉不交叉的。
当然本文瞎扯还是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方向,实际上是基础科研与推广应用两条腿走路,都在走,而说交叉学科的困扰,主要是投稿与申请基金中碰到的尴尬,当然我是一个草根,底层的科研人员,网络流行语,屌丝一枚,所以只是一家之言了。
最后能否把用户名改成中文名字?那个字母加数字账号有点别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