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项目竞争激烈,作为一名硕士生,我在导师指导下,仅用45天完成了一份74页的申请书,最终凭借清晰的科学问题与详细的研究方案斩获“5A”评价。
本文不谈空话,实打实分享我在国自然申请中总结出的12个关键细节,涉及科学问题选题、摘要写法、研究路线图、预研材料展示等全流程干货,希望能帮到准备申请的你。
细节一:找到真正源于实践的科学问题国自然基金的核心不是花哨的术语,而是要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一个科学问题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来自一线实践,是否具有研究深度和应用前景,专家们一眼就能判断。
提出高质量科学问题,关键在于三点:
向导师请教,他们在领域内的积累是我们宝贵的资源;
自己要有扎实的基础与大量的文献积累;
紧跟领域发展趋势,站在前沿才能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等写“完美构思”才动笔?那基本就没时间改了。
一旦确定科学问题,就马上开始写。边写边查资料、边查边优化,效率远胜于纸上谈兵。初稿完成后,请导师、同门或朋友帮忙审阅,提出意见再优化,一轮轮打磨下来,质量才能真正提升。
写,看,改,这三个动作,贯穿整个国自然申请过程,直到提交那一刻都不能停。
细节三:关键词、摘要、科学问题属性必须“开门见山”基金申请书前几页(关键词、摘要、科学问题属性)极为关键,直接决定专家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
建议关键词精准匹配,摘要要结构清晰、语言凝练,涵盖:
所处领域的发展背景
当前存在的问题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核心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预期成果及价值
摘要模板:近年来,XXX技术高速发展。XXX作为XXX的核心装备之一,具备灵XXX特性,可满足我国XXX不断增长的复杂XXX需求,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XXX过程中仍存在XXX、XXX、XXX等问题。为此,本项目拟重点突破XXX、XXX、XXX等关键技术。XXX,XXX(一句话概括研究意义)。同时,搭建XXX实验平台,验证和完善上述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我国XXX领域重大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撑,也能为XXX这一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细节四:立项依据一定要“直击要害”推荐结构如下:
1.1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1.3 存在问题1.4 研究设想与思路1.5 科学意义与研究价值
这一部分不是“堆材料”,而是用来展示你提出的问题为何重要、为何必要,并在逻辑上为后文研究内容“垫底”。
参考文献建议占比:
近3年不少于30%
近5年不少于50%
中文文献不超过20%
结构推荐:
2.1 研究内容(按模块分条列出)
2.2 研究目标(定量+定性)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三条以内)
围绕一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拆分出几个小问题,逐一击破。
附上研究思路的框图,仅供参考,如图1所示。
图1研究思路框图
细节六:研究方案与可行性分析要让专家“一目了然”包括:
研究方法
技术路线
每个子模块的技术路线图
实验方案
可行性分析(技术、条件、预研基础)
图文并茂非常重要,尤其是前期实验成果要有理有据,哪怕是初步验证,也能增强可信度。
附上整体技术路线框图,仅供参考,如图2所示。
图2 整体技术路线框图
细节七:创新点必须扎根于科学问题所谓创新点,离不开你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问题选得准,方法自然有突破;如果问题假大空,再“新颖”也无人买账。
建议分三条列出创新点,每条都紧扣研究目标。
细节八: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要“实事求是”建议按年度划分研究任务节点,成果部分可包括:
高水平论文
发明专利
工程应用原型
不建议夸大,不建议堆数量——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细节九:研究基础要展示“你已经做了不少”预研成果(论文、专利、实验数据)+已有条件(平台、设备、团队支持)是最能说服专家的部分。
细节十:已有相关科研项目要“承上启下”展示你当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与申请书的联系,说明本项目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入,有连续性、有系统性。
细节十一:前期基金项目完成情况要“功底深厚”如你曾承担并完成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部分必须写好。成果要明确,研究总结要严谨,是体现你科研积淀的“压舱石”。
细节十二:代表性著作是“硬通货”上传的近年论文/著作要有代表性,尤其是在本项目方向上的论文最为关键。
如果是高水平期刊(SCI一区、Top期刊等),直接为你的申请书加分。
最后:
我知道,国自然的申请是科研人一年一度的“大考”。从科学问题的确立到材料的打磨,每一步都不轻松。
但我更相信:真正愿意沉下心来、愿意反复推敲细节的人,终会如愿以偿。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厚积薄发,一投必中!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润色哪家好│SCI论文润色价格|SCI论文修改|SCI论文润色公司│SCI论文查重│联系我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32242-148628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