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9日晚,有网友发消息称,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凤,存在师德师风问题。
4月10日晚,北京邮电大学迅速做出回应——取消郑某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降低岗位等级,还将按程序进行党纪处分。
郑某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众怒?
15人联名举报称,郑老师情绪极其不稳定,常破口大骂,还命令实验室同学做了许多科研以外的事情,如长期代取大量快递,替其开车接送朋友、家人,去其家里打扫卫生;为其女儿做作业、接送上下学、在其女儿参加重要考试时代其作弊、代其女儿做创新比赛等。
科研PUA和学术造假似乎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一种隐形“流行病”,研究生们关于“导师压榨”问题的海量讨论,揭示了其普遍性和严重性。
读研道路本就坎坷,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如此,遇到不良导师,毕业证书仿佛成了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术生涯常常悬于一线。
一些导师不仅将自己置于学术权威的位置,还将实验室运作得宛如个人企业,仿佛打着教授的名号开着公司。这些导师通常将研究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用以推动自己(甚至家人)的研究项目和学术成果,忽略了研究生作为学习者和未来学者的成长需求。
更有甚者,采取近乎奴隶主的管理方式,将学生简单地视为实验室的“私有物品”。
导师与研究生:学术界的“包工头”与“农民工”?
15位研究生集体举报导师过度剥削和逾越私人边界的事件,揭露了一些导师将研究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严重问题。这种现象被一些科研学者形象地描述为“导师就像包工头,学生好像农民工”。
“包工头”导师全方位掌控和利用研究生,甚至扩展到了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事务和其他非学术劳动。“农民工”研究生不仅承担着庞大的科研工作量,还遭受到巨大的身心压力。
“00后整顿职场”的风终于刮到了科研界?
从华农黄某的学术不端到北邮郑某师德师风的举报,导师剥削研究生的情况在00后研究生的身上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一代人不再沉默忍受,而是选择用公开举报等方式来对抗学术界的压迫与不公。这种反抗不仅因其勇气而值得称道,还体现出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巨大影响力。
制度支持与自我排解
新闻中屡次报道研究生因导师剥削而选择自杀的悲剧,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勇敢地发声,反抗不良导师的压迫。
然而,学生受害的事实已成定局,靠舆论施压的事后补救,不仅损害学校声誉,也可能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实际上,学生在网上发起举报往往是出于无奈。如果学校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护机制,学生就无需采取这种损人害己的方式。如果能够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完善高校导师监督机制,保护学生权益,也许可以有效遏制导师与学生间的对立事件的发生。
曾有网友感慨:“中国人好像一辈子都泡在水里,中考、高考、考研、考公……我们总在说上岸,上岸!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仅是在人生的大海中努力求生。”
在这样的现实中,研究生尤其需要学会自我排解,寻找内心的平静。许多外界的追求其实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依赖于这些社会定义的成功标准。只有内心的平和和自我认同,才是我们能真正掌控的。
您是否遭遇过导师过度push甚至是剥削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SCI论文润色│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润色哪家好│SCI论文润色价格|SCI论文修改|SCI论文润色公司│SCI论文查重│联系我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