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二的时候,我投出了第一篇SCI论文。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小坎坷,但论文最终顺利录用。作为一个科研新人,在探索投稿的道路上得到了多方的帮助,心存感激。回忆起从写作到录用的过程,心中诸多感慨,也有一点点心得,因此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像我一样的科研新人,在发表SCI论文的道路上少走些许弯路。
1、打磨论文初稿——细节决定成败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找到了专业的论文润色服务机构LetPub进行论文润色。LetPub的编辑老师工作非常高效、细致,在7个工作日内便返回了修改稿,大到句义词义,小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修改,并且在文中附注提醒作者此处需要再次确认。有了经过LetPub专业润色后的论文,我对自己的稿件更有信心和底气了,于是选择了SAGE的期刊《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进行投稿。
文章投出之后,石沉大海。稿件一直停留在审稿人手中,迟迟没有给出审稿意见。于是这中间经历了多次曲折的催稿,我们态度很委婉,但是等了几个月也险些耐不住性子。所幸编辑的态度一直很好,及时给了我们进度反馈,最后我们终于在论文投出后的第五个月收到了审稿意见。
反思:论文投出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决定了投稿的成败。在论文投出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检查和修改,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拼写错误、语句歧义、图片质量不够等问题给审稿人的审稿工作造成麻烦,更避免了因“低级错误”而被拒稿对投稿人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打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依然认为在论文初稿便投入足够多时间和精力去修改细节是最值得的。
2、应对审稿意见——戒骄戒躁,拒绝敷衍
此时已胜利在握,这对第一次投稿的我来说似乎是提前初尝了收获的喜悦,没想到接下来我犯了一个不必要的小错误,多走了两个月的弯路。
事实证明,“墨菲定律”可能会迟到,但是从不缺席。又经历了两个月的漫长等待后,我等来的不是录用通知,而是第二次修改意见。意见只有一条:希望我针对流场对称性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阐述。
此时的我心里有些许失落,也十分懊悔自己没有好好重视第一次审稿意见,白白浪费了时间,走了弯路。于是我在接下来的几天重新调整好心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详实的阐述。为了丰富这部分讨论,我引用了两位前辈的论文,对比在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和边界条件下所形成的这一流动现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终,在我完成硕士毕业答辩的十天之后,我们终于收到了这篇文章的录用通知。
3、总结
总结一下,这次的论文写作和投稿经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在此要特别感谢LetPub提供的润色服务,帮助我轻松闯过投稿路上的第一道难关。
通过这次经历,我也认识到论文写作是严谨的,不仅内容上要做到逻辑自洽、内容详实,细节也不能被忽略。每一位作者都应对自己的论文始终保持负责的态度,对待前辈提出的宝贵意见应该虚心接受、及时消化。
希望在未来我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继续加油。最后,衷心祝愿大家都能达成自己的科研目标,勇攀高峰,硕果累累。
附作者论文链接:Effect of undulating blades on highly loaded compressor cascade performance
作者:苏丽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SCI论文英语润色│同行资深专家修改│专业论文翻译│格式排版整理│SCI论文图片处理│Video Abstract
学术翻译英译中│SCI论文查重│LaTeX论文润色│SCI论文写作讲座│联系我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32242-123797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