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接收已经是毕业答辩前夕的事情了。这是我的第二篇文章,前后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投稿耗时也将近五个月,苦苦等待一直没有回音,当时的自己都要放弃了。
在下文中,我会将发表文章的过程向小伙伴们分享一下。
文章撰写阶段
有了大量知识储备以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解析,特别是要把图表设计好。这个就很考验功底了,比如先画好手稿,再细心安排好小图的布局,对后期码字大有裨益。
我拼图软件用的是AI加上Photoshop以及常用的Powerpoint的组合打法,不会的地方就上网搜索,话说百度还是很靠谱的,基本能解决技术上80%的问题,最关键的还得请教导师了,毕竟姜还是老的辣!
图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章不仅要逻辑条理过关,艺术观赏性也要好。在这一点上,导师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我在这个过程中跟导师学到了很多。在文献阅读中,不仅要注意人家的结果以及文字撰写表达方式,更要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用图表表达数据,是怎么画图的。
在这里提醒大家,首先是图表标格式,多数期刊要求图片为TIFF格式或EPS矢量图,并且要形成独立文件。所以大家最好一开始就保存TIFF格式或EPS矢量图,否则后期转格式会导致图片质量降低,甚至数据丢失。
其次是分辨率,最好保证在600dpi以上,当然也不能太高,否则文件过大,上传容易出现问题。物理大小也很重要,在印刷排版时就会变得格外讲究起来。但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情况只会规定一下宽度,半幅(单栏)在7.5cm左右,全幅(双栏)在15cm左右,不同期刊的要求会略有差异。
写文章阶段,码字是件更辛苦的事情。在想好如何将结果表达清楚的同时,英文的表达又是一道坎。码字,逻辑性一定要强,思路要清晰,特别是摘要的撰写,一定要吃透实验结果,将创新性表达好,更是要做到张弛有度。
我当时是先写成中文,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成英文的,并不断在脑海中去回味,反复诵读。这个过程是很耗精力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晃就到半夜,熬夜到天明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写完后最好先找有经验的老师看一看,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找公司润色。毕竟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在一些表达习惯和逻辑上还是比不了那些专业英语编辑。当时,我写的文章经过两个老师的修改,觉得英文表达上没有太大问题就投稿了,这种自信也成为后期投稿过程中的一个坑。
文章投稿阶段
文章投稿的心路历程,就真的给我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投稿阶段是极其焦虑的,可能有部分原因是临近毕业了,想早点看到结果、顺利毕业吧。那个阶段,每天都患得患失的,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邮箱,看看有没有回复邮件。在投稿阶段的几个月的过程中,经常会做梦梦到文章顺利接受,又或者梦到文章被拒半夜惊醒。打开电脑盯着文章状态发呆,反复揣摩这个状态是否可能即将被拒稿,甚至想过发封邮件去催稿。
两个月后,收到一审小修的意见,火急火燎地补了很多实验。又过了半个多月,二审又提了一些问题,导师和我经过一番讨论后,根据意见重新修好后再投过去。本想着这次应该可以了吧,结果又过了漫长的一个月,三审又提出了英语语法的一些问题,导师当时也很无语,觉得英文表达能过关,没想到还是被审稿人卡住了。
因此,我觉得找专人润色还是很有必要的。与导师讨论后,我们决定使用LetPub同行资深专家修改润色,真的很负责,每个客户都有专属经理负责,感觉很安心,而且效率又很高。润色完成后,导师仔细检查了好几遍就投稿了,提交后大概又过了一个月左右,文章顺利accept。
现在仔细想想,要是一开始就进行了文章的润色,可能提前一两个月就接收了,不至于浪费大把的时间。因此,我觉得LetPub同行资深专家修改润色还是很有必要的,修改非常仔细,逻辑也很严谨,特别是在冠词的运用上,很地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写作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科研就是一次修行,踏踏实实做事,注意平时的积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收获很多,甚至受益终身。论文审稿,其实就是对我们科研能力和努力成果的检验,全力以赴总会有好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的第二篇SCI论文的出炉经历,其中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着的,在此纪念一下,与研友们共勉。
作者:彭涛兴
单位:南昌大学
如果你也有值得分享的科研故事或论文写作经验,欢迎向我们投稿。
— 投稿邮箱 —
weixin@letpub.com
相关专题:投稿与审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LetPub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32242-12329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