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hasticCont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chasticContr

博文

论哲学史上的旧形而上学的挽救

已有 3104 次阅读 2015-1-9 21:0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哲学史上的旧形而上学的挽救
人心有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总是认为理念所指确有其物,理念必有与其相一致的客观实在,而且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世界的根源和基础,即所谓超验的本体世界。而理性总是要求获得关于这种客观实在的绝对知识,这样便产生了康德意义下的旧形而上学。但是,我们如何会有物质实体的观念呢?笛卡尔看来,这完全依靠上帝的保证,斯宾诺莎把上帝等同于自然,变成唯一的实体,把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变为唯一的实体的两种属性,即心物平行论,试图绕开笛卡尔那里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后来莱布尼茨干脆用精神化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一切物质表象,即"形体",本质上是精神的单子,不过我们的理智把它们理解为物质现象。依旧无法统一思维与存在,借助上帝的前定和谐引入了他著名的单子论,据说是他发现微积分的哲学根源。
康德不是从认识论出发来考虑形而上学,而是从对人类理性的批判考察出发,其思维轴心是主体自身,这一思维重点的置换称之为哥白尼氏的革命。康德认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超验的自在之物的本质,而应该是内在于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是人类理性自身的纯粹的原理,理性的永恒不变的规律。人类理性可以有理论方面的应用,也可以有实践方面的应用。从理论方面的应用来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科学知识,认识可能的先天形式,如空间,时间,范畴,它们先于经验,具有真的涵义。实践方面的应用,对象是先天的道德规律,是内在于人心中的使先天道德规律成为可能和保证最高理想可以成立的理念,如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具有善的含义。
必须清楚,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经验论代表休谟是本质不同的。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这一根线是培根,霍布斯,洛克,再到休谟,逐步完全否定了形而上学的两个预设,一是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二是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绝对的。
在康德那里,思维与存在最根本的对立表现在作为经验来源的物自体和作为先天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形式来源的"自我"之间。认识起源于经验,而经验是物自体刺激感官的结果,所以,物自体对于人类认识而言不可缺少。另一方面, 认识还源于先天的思维形式,这种先天的思维形式以人类自我意识为基础,而人类的自我意识不过是人类进行认识必须先假定的主体,即"自我"。
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是康德所有哲学的总问题。康德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意义在西方近代哲学中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200-857902.html

上一篇:Investment Bank
下一篇:Duality ⇒ Non-Duality
收藏 IP: 76.185.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