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健康男性的血清碱化和富氢水

已有 590 次阅读 2022-10-5 03: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健康男性的血清碱化和富氢水

代谢性酸中毒是一种临床紊乱,其特征是身体组织和血液中的低pH值以及各种神经肌肉和心肺反应。除了治疗最初的疾病外,酸中毒患者的主要目标是使用碱化剂增加全身pH值,例如碳酸氢盐。然而,与使用碳酸氢钠相关的不良反应(例如,代谢性碱中毒、钠超载引起的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会限制其在代谢性酸中毒治疗中的应用。

氢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调节因子,对细胞和器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保护作用,并具有减轻多种疾病的能力。口服含氢液体代表了一种新颖、易于转化且安全的方法向人类输送氢气的方法,富氢水表现出高pH值、低溶解氧、高溶解氢和显着的负氧化还原电位值。尽管通过电解、水与产氢矿物质反应或与氢气直接接触来生产富氢水是一个基本且成熟的过程,但其在人类营养中的应用却相当新,富氢水被作为一种营养辅助剂推向市场。伴随着降低酸度、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的声明。由于其高pH值和显着的负氧化还原电位值,口服使用富氢水作为碱化剂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对经历血浆酸度增加的人特别感兴趣。

Ostojic等人进行了胰腺人体实验,探讨每天口服2L富氢水7天是否会影响年轻健康男性的基线动脉pH值和运动引起的酸中毒率,并确定有多少参与者在治疗后的随访中出现不良反应。19名20至26岁的健康男性参与者每天接受2L富氢水(饮料中溶解的氢气约为1.1mM/L,氧化还原电位约为400mV)持续7天参与者被要求保持他们通常的饮食摄入量,并且在研究期间不要改变他们的身体活动模式。所有程序均按照赫尔辛基宣言进行,并且该研究得到了当地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者都对他们自愿参与研究表示了知情同意。参与者在干预期的开始(第0天)和结束(第7天)进行了采血和耐力跑。禁食过夜和运动后采集动脉血样,用装有微玻璃电极的pH计直接法测定血液pH。参与者被要求在干预周结束时通过开放式问卷报告补充剂的不利影响。采用配对t检验将富氢水干预1周后的基线和运动后动脉血pH值与基线值进行比较。在干预前阶段,空腹血液pH值为7.42±0.01,而运动后pH值为7.29±0.06。在干预7天后,摄入富氢水可显着增加空腹动脉血pH值0.04和运动后pH值0.05。没有志愿者在研究结束前退出,也没有参与者报告补充剂的任何不良反应。

服用富氢水制剂1周可增加健康志愿者的空腹和运动后血液pH值,但未报告任何不良反应。证据证实了先前的动物研究表明,富氢水作为中和剂可能提供一些益处。与接受碳酸氢盐的志愿者相比,健康志愿者的升高幅度要小得多。口服碳酸氢钠可显着增加基线血液pH值高达2%和运动后pH值高达3%,而碳酸氢钠给药后显着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约为25%。

虽然这项研究使用了没有安慰剂组的事前设计,但研究结果表明,与碳酸氢盐干预相比,富氢水在健康个体中的pH升高潜力几乎没有相同的数量级。另一方面,与碳酸氢盐相比,摄入富氢水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这可能证实了富氢水作为碱化剂在运动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个体中的潜在应用。然而,由于这是一项短期试验,对长期使用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可能较差,因此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估计应仔细解释少数仅接受短期治疗的年轻健康个体.关于富氢水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供应商之间氢含量和/或液体pH值的变化。大多数产品的氢浓度已标准化为0.55至0.65mM/L,而在研究中,液态氢的给药剂量通常约为1.0mM/L。

作者认为,现在下结论说富氢水对所有个体都有血液碱化作用还为时过早,因为在生物化学或营养领域还没有其他已发表的关于富氢水的研究。似乎富氢水对许多有机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可能没有多大用处,但可能在运动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中起作用,但使用碱来提高运动能力尚不确定。摄入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干预的氢含量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富氢水给药的功效。可能需要更长的给药方案、更高的制剂剂量、生物利用度证明和监测其他缓冲指标,以确定富氢水是否具有相当大的碱化作用。尽管这项研究检查了健康个体,但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尤其是有机酸中毒,如运动引起的酸中毒)的适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将富氢水作为潜在的抗酸治疗策略及其在临床患者中的安全应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58034.html

上一篇:口服氢水预防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
下一篇:分子氢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缓类风湿关节炎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