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肺泡的功能和紊乱

已有 2716 次阅读 2021-6-4 05:53 |个人分类:疾病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肺泡的功能和紊乱

肺泡是微小的气球状结构,是呼吸系统中最小的通道。肺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在血液中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子。这些微小的、气球状的气囊位于呼吸树的最末端,在整个肺部成团排列。肺泡非常薄,允许氧气和二氧化碳(CO2)在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相对容易地通过。一立方毫米的肺组织包含大约170个肺泡。虽然每个人的总人数各不相同,但实际上,人类肺部内有数百万人,其表面积约为70平方米。

肺泡由两种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

I型肺细胞是负责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细胞。

Ⅱ型肺细胞有两个重要功能。它们负责修复肺泡衬里的损伤并分泌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形成流体层,维持着气囊的形状和表面张力。通过保持表面张力,有更多的表面积,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子可以通过。

肺泡中也有许多免疫细胞,称为肺泡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本质上是免疫系统的“垃圾车”,吞噬或“吃掉”它们遇到的碎片。它们负责清除上呼吸道中纤毛或粘液未捕获的任何微粒,以及死细胞和细菌。

肺泡是呼吸系统的末端,当我们把空气吸入口或鼻时,它就开始了。富氧空气沿气管向下流动,然后通过右或左支气管进入两个肺中的一个。从那里,空气被引导通过越来越小的通道,称为细支气管,经过肺泡管,直到它最终进入一个单独的肺泡。

氧分子通过肺泡中的单个细胞扩散,然后通过毛细血管中的单个细胞进入血液。同时,细胞呼吸的副产物二氧化碳分子扩散回肺泡,通过鼻子或嘴巴排出体外。

氧从肺泡向毛细血管扩散是因为毛细血管中的氧浓度较低。同样,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在那里二氧化碳的浓度较低。

在吸入过程中,肺泡扩张,因为胸腔中的负压是由横膈膜收缩产生的。在呼气过程中,当隔膜放松时,肺泡会回弹。

有许多疾病可以直接影响肺泡。这些疾病会导致肺泡发炎和疤痕,或使它们充满水、脓或血。除了肺泡内炎症或感染引起的损伤外,正常的功能还取决于身体在肺泡过度膨胀和不足膨胀之间保持平衡。

过度用力:需要一个健康的结缔组织支持系统来防止肺泡过度用力。机械通气(通过呼吸器呼吸)是可能导致过度坚持的一个例子。

表面活性物质功能障碍:表面活性物质防止肺泡在两次呼吸之间完全塌陷。为了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一下,相对于炸毁一个完全倒塌的气球,炸毁一个部分膨胀的气球是多么容易。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表面活性剂功能障碍,导致肺泡塌陷。

在涉及肺泡的疾病中:

肺气肿:肺气肿是肺部炎症导致肺泡扩张和破坏的一种疾病。除了肺泡的丧失,残留的气囊细胞壁开始变硬,失去弹性。这使得从肺部排出空气变得困难(这种情况称为空气滞留)。空气滞留解释了为什么在肺气肿患者中呼气比吸气更困难。这种无法排出空气的现象会导致肺泡进一步扩张和功能丧失。

肺炎:肺炎是一种感染,使一个或两个肺的肺泡发炎,可导致气囊充满脓液。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细菌性疾病,其特征是在肺组织中生长结节。当细菌被吸入时,这种疾病主要感染肺泡,导致气囊内形成脓液。

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是一种肺癌,现在被认为是肺腺癌的一个亚型。这些癌症起源于肺泡,通常弥漫于一个或两个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肺部疾病,当液体开始在肺泡内积聚时,氧气无法进入肺部。ARDS在危重病人中很常见。

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见于早产儿,他们的身体尚未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剂来排列肺泡,因此,可用于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表面积较少。

肺水肿:肺水肿是一种由肺部多余液体引起的疾病,这些液体聚集在肺泡中,可导致呼吸衰竭。

肺泡蛋白沉积: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肺泡蛋白沉积疾病。它通常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在20至50岁的成年人,但也可能是先天性(从出生起)疾病。

吸烟

作为肺部疾病的单一危险因素,烟草烟雾会影响呼吸道的各个层面。这包括肺泡。

香烟烟雾还会影响肺泡的工作方式,造成分子水平的损害。它破坏了我们身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像感染或创伤后一样。因此,肺泡损伤可以不受阻碍地进行,因为肺部长期暴露在有毒烟雾中。

肺泡是我们身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们是氧气进入我们血液的通道,也是一些代谢废物(二氧化碳)离开身体的主要途径。影响肺泡的疾病会导致输送到我们身体组织的氧气减少,因此,可能导致每个主要器官的损伤(由于缺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89602.html

上一篇:肺部疾病
下一篇:呼吸肌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