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火花波:治疗战伤的新技术

已有 1774 次阅读 2021-2-15 12:09 |个人分类:医学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火花波:治疗战伤的新技术

 

前言:

    德国MTS医学公司位于德国南部医疗器械生产重镇康斯坦丁湖北岸。该公司的生产的火花波(一种特殊功能的冲击波)是最新高科技产品,是当前国际上治疗效果最好的冲击波,无痛、无创、高效治疗多个领域的疾病,特别在战伤领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美国国防部已经把德国火花波广泛配备给一线作战部队,在中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伤治疗作用。国防部更出资给8个大学、多个退伍军人医院,以及多个创伤研究中心,加强研究德国火花波对战伤治疗、伤残后康复、提高军人体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火花波的产生机制

    火花波通过在水中的高能量产生放电。电压在正极和负极尖端之间放电。所谓的电弧或“火花间隙”导致电极的两个尖端之间的电压趋于平稳,在其间产生热的等离子体气泡。这个泡沫向四面八方爆炸,压迫周围的水产生压力,在几个纳秒(10-9s)产生>10MPa的压力。通过不同的反射器类型将释放的火花波能量产生不同程度的聚焦。火花波能量越聚焦,治疗效果越深。取决于要处理的深度和范围,MTS火花波设备有聚焦的、软聚焦的和不聚焦的几种反射器制造的探头。

    MTS火花波的特点是一个快速正压之后跟随一个较长时间的负压。上升时间越短,拉伸压力越低,火花波的质量越高,火花波刺激组织再生和细胞水平的愈合机制的作用越可靠。负压决定了空化作用时的疼痛和组织损伤。火花波的拉伸压力越低,预期的副作用越少。火花波最重要的特点是:上升时间非常短(纳秒)、正压比例高、拉伸压低。

 

2、火花波的治疗作用

    利用火花波的生物学效应发挥作用的创新性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有效的治疗。通过实验已经证明火花波刺激细胞和组织,刺激组织释放血管生成生长因子、激活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干细胞分化和迁移等机制,促进生成大量新的血管,明显增加血流量达到治疗作用。在人和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火花波具有以下作用:

1) 在骨伤科:消炎止痛、促进骨骼修复,加速骨折恢复、治疗骨不愈合、治疗各种骨科感染。

2) 在烧伤科:促进创面愈合、加速新生组织生长、治疗创面感染、促进移植的皮瓣生长、治疗慢性不愈合的创面。

3) 在疼痛治疗:减轻肌肉紧张程度、痉挛、软组织疼痛、肌腱炎、外上髁炎、尺骨炎、足底筋膜炎、跟腱痛、膝盖骨尖综合痛。

4) 在神经外科:对治疗脊髓损伤有明显效果,促进损伤的外周神经恢复。改善脊髓横断身体功能。

5) 在体能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加速损伤后的修复。

 

3、德国MTS先进的火花波技术和独特的治疗探头
    MTS重新定义了火花间隙技术,并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性能特性。专利的、高级的火花波技术(ASWT)可以减少火花波的拉伸压到< 15%,产生最高的治疗效果,并只有很小潜在的副作用。特别开发的独特治疗探头促进了独特的动态范围,结合了低能量火花波的优点和高能量火花波的优势。可以自动调节保证达到最佳持续的火花波能量输出。

德国火花波的能量输出可以调节,而其它类似的产品不能提供可以调节的能量输出。德国火花波可以匹配不同聚焦的探头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其它类似的产品不能使用不同的探头。其它类似的产品在每一次使用后需要人员排除气泡,德国火花波可以自动排除气泡,节省了时间、简便了操作。

MTS的火花波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Ÿ   高质量冲击波。更有效,需要治疗次数少。每次治疗需要的冲击波次数少。

Ÿ   不疼和没有副作用。

Ÿ   可以治疗大面积。

Ÿ   用专利的“智能探头(Smartrode)”技术治疗效果持续稳定。

Ÿ   MTS冲击波使用电力液压原理产生有效地冲击波。径向压力波使用气体压力在手柄加速弹子产生压力脉冲。

Ÿ   MTS冲击波可以产生大范围的能量通量密度从0.01到0.27 mJ/mm2

Ÿ   MTS冲击波的穿透深度大于径向压力波。前者可以穿透0-82 mm的深度, MTS冲击波的压力范围大,可以达到40MPa

Ÿ   MTS冲击波有3种不同的探头,一个聚焦探头,一个软聚焦探头和一个不聚焦探头,可以有更广泛的适应症。径向冲击波只能提供发散的非聚焦手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13094-1272278.html

上一篇:火花波用于再生医学
下一篇:冲击波参考文献
收藏 IP: 107.192.6.*| 热度|

1 张明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