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要隐私还是要健康

已有 2164 次阅读 2014-5-3 18:4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要隐私还是要健康

 
■成洁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起事件:江苏宿迁某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查房后,一位产妇丈夫因不满有位男性医生进入病房,认为其侵犯了自己老婆的隐私权,并伙同3人将该男性医生暴打至重伤。
 
无独有偶,欧洲最近正打算出台一项旨在保护公民隐私和补充协调整个欧洲数据保护规则的新法案。据悉,该法案出台后,一些科学研究如果得不到患者的明确许可,将无法使用患者的数据资料。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患者隐私权已成为现代人权发展理论的重要方面。
 
过分强调隐私
 
不利治疗
 
所谓患者的隐私权,主要指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不愿意让他人知悉的私人信息以及私人空间的隐瞒权、维护权和支配权等。
 
根据临床伦理学尊重原则、有利原则和不伤害原则,医务人员也有义务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患者的隐私。
 
站在患者立场上,病情本身就是一种隐私。在诊疗过程中,因诊治的需要,医生会主动或被动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家族史以及个人的习惯、嗜好等隐私。
 
尤其在一些“敏感”科室,如泌尿科、妇产科、生殖科等,医务人员的望、闻、问、切,每种诊断方式都可能接触到病人的隐私部位。
 
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同样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症状与治疗方法;同一种症状,却有可能是数十种疾病都有的一种表现。疾病的复杂性、病程的多变性都要求患者与医生能够很好地沟通,有时甚至需要多科室的会诊。
 
而这个时候,如果过多地强调患者隐私权,可能会让医生无所适从,甚至会影响对患者的诊治。
 
反观现实中,几乎每家大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在治疗过程中常常是一个病人在治疗,下一位病人就进入了诊室,甚至多位患者同时治疗。过分强调隐私,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人看不上病。用一位患者的话来讲就是,“病都看不上了,还谈什么隐私”。
 
离不开患者的支持
 
纵观医学的发展之路,离不开医务工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他们这些丰富的经验是建立在对众多患者诊治的基础上。医生们正是诊治了足够多的病人,才能更好地了解到疾病的多样性,才能做到触类旁通。
 
同样,医学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对患者病因、病情的知晓与研讨。我国很多教学医院都承担着教学任务,这是国情,也是医学界历来的惯例。而见习和实习又是医学院学生成长为医生的必经阶段。如果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因顾虑隐私暴露,而拒绝实习大夫,无疑会加大优秀医生成长的难度。
 
此外,医学科研也离不开患者的支持。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需要使用大量患者的病例,或者需要特定患者的一些体液或组织,而这些都需要患者给予支持和配合。
 
所以说,患者如果过分强调个人隐私的话,既可能影响正常的医疗教学,也可能会阻碍医学科研的开展。
 
需双方共同努力
 
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要尊重患;使用语言时要分寸得当,避免患者产生误解、疑虑等不良情绪。特别在敏感科室工作的医生更要注意保护病人,比如孕妇生产时要求女医生接生,医院应尽量满足,男医生为女患者检查要保证有第三者在场等。
 
医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如果请医学生进入现场,一定要提前和患者沟通,如果患者非常介意,那么应该尊重患者的要求。医学生在查看患者时,更应该对患者尊重,不应该窃窃私语等。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该摒弃“讳疾忌医”的思想,将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情病因向医生详细陈述,以便医生参考。
 
在遇到医学生观摩时,患者也要多些理解与宽容,将其看作是为医学事业作贡献。当然,这不是一种义务,如果觉得不便,患者可以和医生沟通。
 
因此,笔者建议,在临床医疗行为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掌握好患者隐私保护的限度。患者也不能过分计较,提出一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只有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推动医学的进步,患者也才能得到更好的诊治。
 

《中国科学报》 (2014-04-30 第5版    医学周刊)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腾讯微博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8826-790966.html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一周微信(4月26至5月2日)
下一篇:声音嘶哑当心喉癌作祟
收藏 IP: 106.49.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0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