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引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杭州饮水问题

已有 4330 次阅读 2014-1-7 09:5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仍在持续,千岛湖引水工程再上议程,专家表示:

一“缺”就引 不是根本


 
杭州市自来水异味仍在持续,千岛湖引水工程再上议程,专家表示: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前几天味道是小了一点,从昨晚开始又变厉害了,现在城西这边的自来水一开就是一股浓浓的化学品味。”一位杭州市民在微博中抱怨。
 
自12月10日起,杭州自来水出现异味。现在,20多天过去了,异味有增无减。
 
其实,自来水异味对于杭州人来说已不新鲜。2013年3月11日,杭州城西、城北一带自来水出现异味,此后近1个月仍有人提出异味问题。5月初,杭州市又有大批市民反映自来水有异味。
 
在异味频现之际,杭州盯上了千岛湖,希望通过从千岛湖引水入杭,解决城市饮水问题。
 
“现在钱塘江水质总体状况很不理想,杭州自来水水源水质的合格率只有36.5%,因此从千岛湖引水还是必要的。但引水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问题。”浙江理工大学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沈满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污染逼出来的决定
 
2013年12月14日,杭州市政府在水利建设现场会上提出,杭州市千岛湖配水第二水源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和可研阶段外业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作为省重点水利工程予以立项审批。而千岛湖配水工程也成为未来三年杭州市“保饮水”重点工程之一。
 
“从千岛湖引水是走投无路,这都是污染逼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美国农业部林务局水文专家孙阁看来,杭州属于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杭州的降雨量每年2000多毫米,是北京的3倍多,本身不可能缺水,而是水质被污染了。”孙阁告诉记者。
 
作为杭州的饮用水源地,钱塘江近年来污染严重。“现在钱塘江的水体是四类、劣五类水质,根本不符合饮用水水源地的要求。除了跨流域调水,其他的措施根本不现实。”王浩解释说,“治污要10年到15年才能初见小成效,如果等着治污来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大家渴死。”
 
沈满洪说,杭州取水口的上游是“造纸之都”富阳市,再上游是化工业非常密集的建德市,钱塘江主干的污染排放非常严重。同时,钱塘江边高速路多,最近连续发生40多起水安全事故,如运输车翻车或化工厂、农药厂发生事故等。
 
此外,“钱塘江流域达标排放的‘标’依照的是欧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标准,完全没有和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挂钩,而钱塘江两岸有上百家工厂,尽管每个工厂都按国标严格做到达标排放,河流还是被污染得昏天黑地”。王浩说。
 
引水并非长远之计
 
在王浩看来,引远水解近渴,势在必行。但包括王浩在内的不少专家也指出,引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杭州市的饮水问题。
 
“现在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引过来的水再被污染了怎么办?引了水,以后大家还是浪费怎么办?”孙阁说,“一缺就引,可能导致引水永远满足不了用水需求。”
 
仅就引水工程而言,其生态影响和工程效果也受争议。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叙勇看来,引水工程的生态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但引水或多或少会使水源地和河流下游的水量造成影响。
 
“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未来的引水效果。”孙阁说,“对于远程调水,上游的水量可能因为气候的变化发生变化。”
 
不仅如此,千岛湖水源本身还面临着环境考验。“千岛湖上游的黄山市有160万人口,正在建设十大开发区,如果不加强环境保护,弄不好将来引过来的水还是受污染的水。”沈满洪说。
 
“以前千岛湖的水质是一类水,现在的说法是‘在多数情况下、多数水域可以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
 
水乡缺水还要治本
 
针对如何根治“水乡缺水”的尴尬,王浩直言:“就是七个字——治污,治污,再治污。”
 
他表示,在按照水源地保护的标准,严格治理钱塘江的污染问题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上游地区的排污问题。
 
“不引水不行,不治污也不行。想把引水工程做好,还要靠治污。”王浩说,“要限制流域内化肥农药的使用,养殖场、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要挨个梳理,要实行和水体纳污能力挂钩的更严格的排污标准。”
 
孙阁则认为,解决“水乡缺水”的问题,还要将水资源管理方式从供水管理转变为用水管理。“中国很多地区都属于水质型缺水,这些城市需要考虑人口、土地和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提高城市用水弹性,进行污水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发展规模和城市用水总量。”孙阁说。
 
此外,沈满洪还提出,加强水流域的环境保护,还应当有配套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现在千岛湖保护的生态补偿方案,还存在技术标准和补偿力度两方面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4-01-07 第4版    综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8826-756687.html

上一篇:美生物伦理委员会为处置意外发现提出建议
下一篇:PM2.5来源解析缘何大不同 当事人回应
收藏 IP: 118.26.2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