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错,地理学是从“发现现象”开始的。中国的徐霞客走山串水,是为了扩展人们的空间视野和认识“本不被知道”的地理现象。西方的哥伦布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也是为了扩展人们的空间视野和认识“本不被知道”的地理现象。
2、没错,地理学是“以人为核心的视角”(anthropocentric)去观察世界的。换句话说,这个视觉不仅“不是客观的”而且还是“有人类利用自然的目的的”。这似乎意味着:“人文地”看待地理现象是很正常的。我的美国的一位人文地理学者朋友正是如此告诉我的。
3、由于人与“地理现象”的关系如此密切和人类观察地理现象的时间又如此之久,也由于人观察地理现象是相对容易的“日常事儿”,地理知识的原始积累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4、即便那些“更科学的”地理现象(如植被的空间分布和土壤的垂直分层等),在“现代化科学观测手段变得易得”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被观测和被描述”啦。
5、随着"现代化科学观测手段变得易得”和自然科学各分支的飞速进步,地理学也在及时跟进。例如,土壤污染的实验分析资料使得地理学家加入到了“环境科学”的行列。再如,随着生物地球化学的进步,地理学家家也加入到了“地球化学组分”之地理分布规律揭示的行列。还如,随着DNA技术的成熟,地理学家也加入到现代了植被DNA和古植被DNA之地理分布规律揭示的行列。
6、但是,地理学仍然仅仅关注“是什么”,却很少(或难能)关注“为什么”。例如,地理学家很可能精准地观察到了“农田化肥对农作物的污染是与作物种类密切相关的”,但地理学家则不去(或难能)去进一步追究:为什么与农作物种类密切相关。也就说,只讲了“是什么”而没有去讲“为什么”。
7、这让我想起来了美国科学基金委指南里的一段话:我们(美国科学基金委)只支持“相关背后的机理研究”,我们不支持“仅仅去找相关性的研究”。一位著名的气象学家曾说过:“作为科学家,我宁愿去尝试‘观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较低的物理模式,也不愿意去尝试‘观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较高的统计模式。当然了,如果有人说:“他(她)发现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高度相关,他(她)想去追究其背后的机制”,这样的说法无疑是能打动科学家的心的。
8、小结1:科学地理学需要既讲“是什么”也需要讲“为什么”。小结2:既然地理学的宏观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那我们就毫无顾忌地进入到地理学的“微观领域”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兆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0905-15100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