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兆东
学者“加班”与大学“入流” 精选
2018-10-7 12:04
阅读:7041

 一、前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所大学,它的竞争力绝对取决于:它的公民(国家层次)或员工(大学层次)的质量(与接受的教育有关)和勤劳度(还有创造性)。这里不说质量问题,单就“勤劳度”说几句。


若干年前去法国一间大学开会,看到他们的教授们是早9(上班)晚5(下班),中间还夹着一个90分钟的午休。下午5点后教授们去了酒吧,据说一直到晚12点才回家。周末是绝对不加班的,据说加班被定义为“违法”。我想呀,如果不是空中客车还能买得出去的话,法国可能早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了。据说,欧洲有不少这样的国家,于是,就有了一本叫“Demise of Europe”(欧洲的死亡)的书。


还据说,美国人和日本人算是最爱加班的了(统计地讲来)。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和985大学的“领先学科”的教师们应该是中国人里的“加班狂”吧。我的一位前研究生(兰大的)说:晚上和周末加班的老师如此之多和他们如此刻苦,以至于研究生们都不敢偷懒。慢慢地,研究生们也“潜移默化地”变为“加班狂”啦。我的一位科学院的朋友(姓肖)警告他的一位新到学生:不加班?就别想成功。还有一例:李远哲获得诺奖时记者问他获奖的原因,李远哲回答:我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小时,几十年下来,我就会显得比别人“高明”一些啦。


二、“加班定律”

我在美国哥伦比亚(一流大学吧)做博士后时发现:他们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研究生都是“加班狂“,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有“想成为世界名家”的心。就连那些年逾70的仍被留任的“资深教授”也都是“加班狂”,因为他们仍然有“保持同行对他们“文献地”了解的心理需要”。


我在华盛顿(西雅图,二流大学吧)和堪萨斯大学(二流大学吧)读书时发现:他们的副教授仍在加班,因为他们有“被严格考核地提升正教授”的需求。他们的助理教授更在加班,因为他们有“被严格考核地提升副教授“的需求。研究生的刻苦是必需的。而正教授们呢,只有个别仍然想维持他们学术声誉的人才会加班。


我在新泽西一家大学(三流大学吧)教书时发现:加班的人寥寥无几(这里骄傲地说:我一直是那寥寥无几的人里面的一个)。研究生也都是懒散的,而且质量不高(进校和出校的质量都不高)。


虽然西方的著名成果(包括诺奖)大多不是“功利心”驱动的结果,虽然西方的科学家“在兴趣驱动下做科学研究的人”比我们的人多很多,虽然西方科学家的“急功近利心”比我们的人要轻很多,但“为了升职”、为了“被同行认可”、为了“academic prestige”而努力工作的氛围可能也是西方科学成功的重要因子,也是西方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吧。


我有了一个"加班定律“:一流大学里教师们(和研究生们)几乎是100%加班的;二流大学里有60%+/-20%的教师和近乎100%的研究生们在加班;三流大学里,只有少数的教师和也构不成多数的研究生们可能加班。自然啦,有不少连三流都不是的大学啦。


如果你想要快速了解一下某个大学的“流度”,你只需周末或晚上或假期去他们的校园观察一下即可。你万万不能轻信他们自己描绘的“双一流”宏图。


特注:“不加班”自然是更符合人性的。可是呢,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成为优秀”而加班,“也想成为优秀”的你不加班行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兆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200905-11393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