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来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姜文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博文

我国环境治理需要长效猛药 精选

已有 4435 次阅读 2007-7-9 21:00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国环境治理需要长效猛药

姜文来

    据人民网环保频道记者扎西报道,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2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 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我国的环境保护又一次亮剑,透露出我国环境保护危急。

2007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曾对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吕梁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山东省莱芜市以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实施过区域限批的行政处罚,所谓的区域限批是指一个地区或大型企业,如有违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者项目,环保部门停止审批其境内或所属的除循环经济以外的所有项目,直至其违规项目彻底整改为止。此次限批水平提高到流域层次,凸显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决心。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突发污染事故频发,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暴发等等,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影响当地饮水安全,而且造成了不好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环境恶化的标志性事件,如果不对此采取断然措施,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我国的环境很危急,表现在诸多方面,众多的环境已经被埋入“不定时炸弹”或者“慢性毒药”,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破坏作用。湖泊污染富营养化的积累,众多湖泊具备了藻类暴发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旦外界条件如温度、光照等达到需求,颗颗 “不定时炸弹”就会在短时间内爆炸,危害社会。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光)污染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健康,也在侵蚀生态系统的健康。环境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最重要的障碍。

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才能拯救危急的环境。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长效的猛药。这些猛药其中包括:

1)通过强硬有效的环境政策,卡住污染的源头

环境污染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卡住污染的源头是防止环境继续恶化的重要步骤。此次流域限批是环境治理的一个猛药,势必对当地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相关类似地区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将环境限批做成一个长期的政策,根据我国环境承载力现状制订环境限批的规划,既可以对即将限批的地区起到警示作用,也更加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切更强硬的环境保护政策,遏制污染的继续发生,否则,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遏制。

2)环境治理先治“官”,建立系统的环境问责机制

每一起环境污染事故的后面,都有人的责任。尽管环境污染的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恶化过程中没一届领导都富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应该有人对环境恶化负责。因此必须强化环境问责,使其相关的责任人得到应有的处理,这样才能增加官员环境保和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过去,我们虽然对环境问题也开展了问责,但颇有雷声大雨点小,责任大处理轻的特征,一些官员“稳做钓鱼台”让人们质疑环境问责的权威性。治理环境先治理官员,这是目前环境保护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环境问责机制要先行。

3)充分利用司法途径保护环境

环境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犯罪形式,制定相关的罪则是一个国家打击环境刑事犯罪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也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即自然人或者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污染土地、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或者破坏森林、珍贵树木、濒危动物、野生动物、水产品、耕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情节严重的行为。2006年我国批准逮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非法采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嫌疑人7974人,提起公诉12240人。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宣传力度,民众对此认识不足,仍然觉得环境领域没有充分利用司法进行保护,对于一些重大环境事故的责任人缺乏刑事追究。强化环境保护的司法责任,是环境保护长效猛药的重要体现,应该进一步深化。

4)敢打“大老虎”,树立环境保护的权威

我国环境保护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一些地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是清清楚楚的,或者因为他们受“地方政府”的保护,或者是因为他是“红顶商人” ,或者他们是当地纳税大户,或者是与政府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治理的结果酒可想而知了,这些污染企业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严重地影响政府的形象。相关部门必须拥有拔老虎牙的勇气,拔掉这些硬钉子,为环境保护拔除障碍,推动环境保护健康发展。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92-4352.html

上一篇:无锡供水危机倍显备用水源规划和建设势在必行
下一篇:应该网上公布院士申请材料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