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传身教给我的好传统
姜文来
我出生在辽西偏僻山村,小时候十年九旱,缺衣少粮而且缺水,生活艰苦。父母从小告诉我要节约,节约一滴水、一粒粮、一张纸等等,铺张浪费绝对是家庭的大敌。我的家风没有漂亮的词汇,就是体现在生活点滴的“节约”。
妈妈节约用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珍惜每一滴水,从来不浪费:淘米水用来洗头,然后用来浇庄稼,洗碗放在盆里洗,洗碗水放在泔水桶中喂猪、狗、鸡、鸭、鹅,洗衣服的水也尽可能用来浇花、浇庄稼。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节约用水。我们当地有个风俗,女人去世的时间要烧头纸牛,让其在阴间喝女人在阳间废弃的水,当然这是一种迷信,我不相信,母亲用这件事告诫我们节约。
我小时候就因为曾浪费水受到母亲责怪。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我从外面回来,满头是汗,打满一盆水用来洗头洗脸,弄得满地都是水,母亲看到很心疼,用责怪的语气对我说:“你就不能少装点水吗,装那么多水造成浪费,这样做是要遭报应的。”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母亲批评我不快的神情。
我家对粮食很珍惜。由于缺少粮食,粥是我家主食,吃饭就是喝粥,很少吃“干饭”。粥在温度低的时候看上去很粘稠,但喝到肚子里一翻身能听到水的流动声。吃饭吃多少盛多少,剩饭是绝对不允许的。吃完饭碗中一粒米都不剩是父母的要求,父母教训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饭碗上体现得淋淋尽致。
我小时候用的作业本和草稿纸大部分是自己做的:买来白纸,裁成16开或者32开,用纸绳订起来,这样比买的本省钱。需要“田字格”的时候,用尺自己画。纸很少单面用,大部分是两面用。如果父母发现我们浪费纸张,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我们也自觉地养成了珍惜一片纸的习惯。
现在我的生活工作条件好了,不再为缺纸缺粮缺水发愁。但由于受家风的熏陶,“节约”二字对我来说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刻进骨血的生活实践。我现在对节约资源比较自觉。我家每年用水量和其他家庭相比较低,我参加各种活动水杯剩下的水总是喝干或者将未饮尽的瓶装水带走再用,我的饭碗总是粒米不剩,现在办公室自用纸总是用双面,购物之时尽可能不用塑料袋,等等。我还将“节约”的家风也不自觉地传递给孩子。节约成为举手之劳的习惯,并没有降低生活质量,反而让生活过得更精彩。
我的爸爸姜学严、妈妈赵素英
感谢父母,他们不一定知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节约资源就是对社会贡献的大道理,却将“节约”的基因镶嵌在我的骨血之中,陪伴我的生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姜文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92-14969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