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排退休职工旅游,是件不同寻常旅游的细致活儿。景点多些,脚力不济的老年人会跟不上趟;景点稍少,见多识广的老年人会觉得没有满足。
这不,还没有进海宁的盐官城门口,有人被城门口高悬着模拟潮水倾泻而下的“潮墙”所吸引,脚下绊了一跤,好在有陪同的年轻人一路搀扶。到了海宁盐官,陈阁老宅是必定要去的,毕竟“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是盐官的点睛之笔,而享受被搀扶着抬脚“跨”过这道老宅高高门枕石,该不是享受当年皇太后的待遇也该是现代礼仪与讲究的“无微不至 细节拉满(朋友圈留言)”。
陈阁老宅,庭院深深,气象森严。宅第一层套着一层,层层递进,梁柱间上方露出一片片幽深的天空,步步深入,一步一景自有一段陈年轶事,一步步行走在权力的迷宫里。众多景点,比较喜欢那间幽静的书房与房前一汪洗笔池,洗笔池也就一巴掌大,可一株高耸苍劲的明代罗汉古松静立于书房外一侧,如书童在门外静静守候,遮蔽住数百年光阴也凝结在枝干的褶皱里。这里曾经是书声琅琅,笔墨春秋,松影婆娑,池水微澜,陪伴代代读书郎度过无数个晨诵晚读的文脉传承,支撑起这个人才辈出、官运亨通的官宦世家的荣耀。如今洗笔池干涸着,屋里没有蜡烛光,唯有风吹过罗汉松时发出“索索”响声,守着一方宁静。
偶见一正对厅堂的院落,廊式楼阁,墙皮剥落处,露出斑驳的暗色,雨水渗漏处涂抹出一片片水墨飞白,一株“瘦漏透皱”太湖石置放在墙下,因其小巧而不喧宾夺“主”,“瘦在淡,漏在通,透在微妙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尤其雅致。君不见,迂回于这座深宅大院深蕴于权力、荣耀的韬光养晦,见识人间所有浮华与琐碎后,承载着零零碎碎传说与历史迷雾的文化符号,感受天地之间的疏离与神秘。
眼前展开的是一幅无声的画卷,一个悠远的故事,不禁让人想到百里之外宁波镇海的郑氏十七房,这里是一座庙堂之高的深宅,那里却是一处江湖之远的古村落,同是明清的遗存,却仿佛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镇海澥浦的郑氏十七房,地处东海之滨、三江汇聚、河渠纵横,与陈阁老宅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风貌与气质。
北宋末年,为避战乱,郑氏先祖作为外来户举家南迁,最终定居在此开枝散叶,奠定了整个家族在浙东发展的根基,规划建设的庞大村落里被世人称为“郑氏十七房”。十七房由来奠基家族的“族地”传统,供捐资公益事业或出钱买“平安”的“基金”。在动荡的年代,官兵、土匪,防不胜防,个人的力量薄弱,村落的力量有限,十七房人以自己的“精明”筹集资金,同舟共济。不靠爵位传承,不靠财富堆积,以家族的力量,携老扶幼、培育人才、委婉官府,营造“平安”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家产族业和子孙后代,在家族、宗族的血亲、姻亲、乡亲等基础上,在传统文化价值观指导下得以兴旺发达……
姆妈的外婆是十七房郑家人。那次陪姆妈到十七房,路过郑家老宅的转弯角,姆妈指着一扇小窗,说:这是我外婆的房间。这里,一条小河(溪)在前面绕过,青砖青墙镶嵌着老式木窗,长长的石板齐齐整整、白白净净,直直联接到河边洗衣洗菜而铺成的廊道……出门在外,见过好多远方的江河湖海,而这条熟识的小河……总是如诗般地在心田里缓缓流淌。
当时郑氏十七房的众多举措,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构建,其蕴含的互助、共享、长远规划与集体责任的精神,也是“宁波商帮”抱团取暖、实业报国、敢闯天下的温情,更是由一代代人的担当、坚守和传承慢慢养出来的力量。
……
光阴荏苒,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只为享受那一刻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息。
阳光下,时间在静静的流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陆仲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50808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