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
洪塘的那个塘 精选
2025-4-6 13:58
阅读:4026

IMG_20250329_094744.jpg

离开全椒的那个早晨,见楼下窗外的马路上湿漉漉的,是晚上下过雨了吗?

昨天的一整天,都在洪塘。那是太座她原先插队的地方,一直想去都没有下这个心,退休这些年,总惦念着想去看一眼,可去过的人回来都有说已经“物是人非”,没有啥熟悉的人和可记忆的物了。出租车停下时,说是到了,那是原先公社驻地草庵,确实已记不得那还有当年的一丁点模样,可离早先插队生产队洪塘还有一段路,连个方向都没有找到。洪塘啊,或许是一个现代电子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村落。

那么,来也来了,要不打算再找一辆车,去附近的神山寺看看,那里原先有个养老院,应该还有些“故地重游”味道,好像如今还是个旅游胜地,放松一下吧。可毕竟来洪塘是这次来的首要目的地,终于见路边的一长溜屋檐下,有四位老人眯着眼在“孵太阳”,虽说话含混不清,但知道有一“种粮大户”,应该是原先洪塘的人,沿着大路笔直走,过了桥可以看到一栋大房子,应该就是了。

谢过,走起。过桥后果然远远看到有一栋铁皮顶、钢结构的厂房模样大房子,应该就是了。还没有近前,屋前就有狗就“汪汪”迎着叫唤过来,一长溜房子里走出一个人。俩陌生人再一端详,太座认出了那个人,“小五”,而且还是老干妈的小儿子。老干妈已经不在,当年瘦瘦小小,长着一张惹人喜爱娃娃脸的“小朋友”,半个世纪的岁月过去,已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庄稼汉、与时代同行的企业家。久居城市的小农思维果然限制了人的思维。钢结构库房里堆满各式农机,从营养土、育苗到犁地、收割,一应齐全,说来农村走机械化、大面积耕种,才是农民“种地”“谋生”,奔小康的一条大路,“小五”无愧地成了当地的响当当“种粮大户”。

原先知识青年的住房已经完全没了踪迹,只有一个叫“洪塘”的那个塘还在。据说,当地曾经有一地主,姓洪,这块原先没有名称的水塘就渐渐被人称之为“洪塘”。临塘的拐弯处曾经搭建过一间土坯房子,那是知识青年当年的住屋。如今,水塘的面积扩大了,养鱼,蓄水,一汪碧水,无论是旱是涝都得有个心思要保秋后有个好收成。“小五”说好多天没有下雨了,正盼着能下一场雨,田里的小麦正等着呢。这个时季的小麦可不同于水稻,还不能指望灌溉。虽说有“洪塘”的塘,“洪塘”的水,可“地”水不及“天”水,望着一大片绿油油的小麦,还得有足够的信心和多一点的准备。

饭后,“小五”开车带我们去了神山寺和黄栗树水库。全椒果然是千年古县,一本《儒林外史》守候着人性和理想,一座始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古寺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小岗村农民“托孤”掀起中国农村改革宣言……故事和传说,无不述说的是当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小五”指着神山寺大雄宝殿前的石壁上刻有5条飞龙的石碑,讲述的是龙的传说;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的黄栗树水库,那是当今给种田人保驾护航的民生工程……旱情犹如救火,稍有延误就是一次歉收一场灾难。

一路走来,这位从田头走来的企业家,又与我们说起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紧迫感、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波动……真心希望这位摸爬滚打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民企业家,能与所有在这个春天里有过担忧的人都能获得收获和满足,在接下来的每一季节都无忧且温暖。

与“小五”一起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行驶在宽敞的柏油马路上,听他讲述长长的时光里发生的那些人和事,有一种在平行时空恍如隔世的感觉。

惊雷响起处,没有人能掂量出这代人所蕴含的精神和能量,“老干妈”的孩子们,进步、创造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这一切都正在发生。

……

全椒,下雨了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陆仲绩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14808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